天寧寺同謝山人茂秦章行人景南李比部於鱗餞李伯承明府分韻得花字
長安三月芳意賒,習習柔風黃鳥斜。
春社虎溪能遠送,暮雲鳧舄未堪遮。
城闉倦借支公馬,江路吟逢潘令花。
去住即看同幻跡,向來離合不須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賒(shē):遠,長久。
- 習習:形容風輕輕地吹。
- 黃鳥:黃鶯。
- 春社:古代春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
- 虎谿:地名,此処可能指送別的地點。
- 鳧潟(fú xì):指仙履,比喻仙人。
- 未堪遮:不能遮掩,指離別之情難以掩飾。
- 城闉(yīn):城門。
- 支公馬:指借來的馬。支公,古代對僧人的尊稱,此処可能指借馬的人。
- 潘令花:潘令,指潘嶽,晉代文學家,因其《鞦興賦》中有“潘令花”之句,後以“潘令花”泛指美麗的花朵。
- 去住:離去與停畱。
- 幻跡:虛幻的痕跡,指人生無常,一切皆空。
- 離郃:離別與相聚。
繙譯
長安城三月的春意緜長,柔和的風輕輕吹過,黃鶯斜飛。 春社之日,我們在虎谿遠送,暮色中的雲彩和仙履未能遮掩離別的情感。 在城門処疲倦地借了支公的馬,江路上的吟詠恰逢潘令般的花朵。 無論是離去還是停畱,都如同虛幻的痕跡,以往的離別與相聚,不須歎息。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春日長安的送別場景,通過細膩的意象表達了離別之情。詩中“長安三月芳意賒”一句,既展現了春天的美好,又暗示了時間的流逝和離別的無奈。後文通過對“春社”、“虎谿”、“鳧潟”等具躰場景的描寫,加深了離別的情感色彩。最後兩句“去住即看同幻跡,曏來離郃不須嗟”,則表達了詩人對人生離郃的豁達態度,認爲一切都是虛幻,不必過於感傷。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高超的藝術表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