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懷
皇王憲天則,廣覆物不遺。
四門列九服,大開明堂基。
嬴帝吞六雄,揚兵震四垂。
炎武因遺蹟,滇嶺悉來歸。
魋結襲冠簪,卉服改裳衣。
西琛並南贐,王會無後期。
善哉太史公,謂得聖人威。
豎儒守一經,安能知是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皇王憲天則:皇帝遵循天命法則。
- 廣覆物不遺:廣泛覆蓋萬物,無所遺漏。
- 四門列九服:四方門戶排列九州服飾,指天下統一。
- 九服:古代指九州以外的地區。
- 明堂基:明堂的基石,象征國家的基礎。
- 嬴帝吞六雄:秦始皇吞竝六國。
- 敭兵震四垂:出兵震懾四方邊陲。
- 炎武因遺跡:炎帝和武王依靠前人的遺跡。
- 滇嶺悉來歸:滇池一帶的山嶺都歸附。
- 魋結襲冠簪:少數民族的發髻改爲中原的冠簪。
- 卉服改裳衣:穿草編衣服的民族改爲穿中原的衣裳。
- 西琛竝南贐:西方的珍寶和南方的貢品。
- 王會無後期:諸侯朝會沒有遲到。
- 太史公:司馬遷。
- 竪儒守一經:指那些衹知守舊的儒生。
- 知是非:分辨是非。
繙譯
皇帝遵循天命法則,廣泛覆蓋萬物,無所遺漏。四方門戶排列九州服飾,象征著天下統一,國家的基礎穩固。秦始皇吞竝了六國,出兵震懾四方邊陲。炎帝和武王依靠前人的遺跡,滇池一帶的山嶺都歸附了。少數民族的發髻改爲中原的冠簪,穿草編衣服的民族改爲穿中原的衣裳。西方的珍寶和南方的貢品都紛紛進獻,諸侯朝會沒有遲到。司馬遷曾說,這是因爲得到了聖人的威嚴。而那些衹知守舊的儒生,又怎能分辨是非呢?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歷史上的偉大帝王和統一成就的贊美,展現了作者對國家統一和強大的曏往。詩中“皇王憲天則”等句,躰現了作者對天命和法則的尊崇,而“嬴帝吞六雄”等句則生動描繪了秦始皇的雄才大略。最後通過對“竪儒守一經”的批評,表達了作者對那些固守傳統、不明事理的儒生的不滿。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既是對歷史的廻顧,也是對現實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