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懷

步出城西門,踟躕中不夷。 道逢一仙長,自稱廣成師。 授我一丸藥,令我杜德機。 攬鏡朱顏凋,隤然廢威儀。 禽遊無驚翼,獸逐鮮闢蹄。 良玉豈不珍,在璞全光輝。 惜哉和氏子,三刖乃其宜。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踟躕(chí chú):猶豫不決,徘徊不前。
  • 中不夷:內心不安。
  • 廣成師:指傳說中的仙人廣成子。
  • 杜德機:抑制或消除道德的機巧。
  • 攬鏡:拿起鏡子。
  • 硃顔凋:紅潤的容顔變得憔悴。
  • 隤然(tuí rán):頹廢的樣子。
  • 廢威儀:失去了威嚴和儀態。
  • 禽遊無驚翼:鳥兒飛翔時翅膀不驚動。
  • 獸逐鮮辟蹄:野獸追逐時蹄子輕快。
  • 良玉:優質的玉石。
  • 在璞:未經雕琢的玉石。
  • 和氏子:指和氏璧的故事中的人物,因三次獻璧而被刖足。
  • 三刖(sān yuè):三次被砍足。

繙譯

我走出城西門,心中猶豫不決,感到不安。 在路上遇到一位仙長,他自稱是廣成子。 他給了我一顆葯丸,讓我抑制道德的機巧。 我拿起鏡子一看,紅潤的容顔已變得憔悴,頹廢地失去了威嚴和儀態。 鳥兒飛翔時翅膀不驚動,野獸追逐時蹄子輕快。 優質的玉石難道不珍貴嗎?未經雕琢的玉石也保持著光煇。 可惜和氏璧的故事中的人物,因三次獻璧而被砍足,這是他應得的。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寓言的形式,表達了作者對人生境遇的深刻思考。詩中,“步出城西門”象征著離開塵世的紛擾,而“踟躕中不夷”則揭示了內心的矛盾與不安。仙長的出現和所授之葯,暗示了超脫世俗、追求精神自由的願望。後文通過對自然景象的描繪,以及對和氏璧故事的引用,進一步強調了內在價值的重要性,以及對命運無常的感慨。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人生真諦的探索和對命運的深刻洞察。

王世貞

王世貞

明蘇州府太倉人,字元美,自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官刑部主事。楊繼盛因彈劾嚴嵩而下獄,世貞時進湯藥,又代其妻草疏。楊死,復棺殮之。嚴嵩大恨。會韃靼軍入塞,嵩諉過於世貞父薊遼總督王忬,下獄。世貞與弟王世懋伏嵩門乞貸,忬卒論死,兄弟號泣持喪歸。隆慶初訟父冤,復父官。後累官刑部尚書,移疾歸。好爲古詩文,始與李攀龍主文盟,主張文不讀西漢以後作,詩不讀中唐人集,以復古號召一世。攀龍死,獨主文壇二十年。於是天下鹹望走其門,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盡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觚不觚錄》、《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