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夜中秋懷吳謂遠廣文在郡未返

· 成鷲
苜蓿先生久不歸,西風吹葉擁柴扉。 海蟾過雨當中見,皋鶴凌秋獨自飛。 遠水一鐙青入榻,隔花微露白侵衣。 郡齋今夜吟詩否,只恐當筵和者稀。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苜蓿(mù xù):一種植物,這裏指代吳謂遠廣文。
  • 柴扉:用樹枝編成的簡陋的門。
  • 海蟾:指月亮,因其圓如蟾蜍,又常出現在海面上,故稱。
  • 皋鶴:水邊的鶴。
  • :古代掛在馬鞍兩旁的腳踏。
  • 郡齋:郡守的府邸。

翻譯

苜蓿先生已經很久沒有回家,西風吹動着落葉,堆積在簡陋的門前。 雨後的月亮高懸天空,皋鶴在秋天的空中獨自翱翔。 遠方的水面上,一盞青燈映入眼簾,彷彿照亮了我的牀榻,隔着花叢,微弱的白光漸漸侵入我的衣襟。 郡守的府邸裏,今夜是否有人在吟詩?只怕在宴會上能和詩的人寥寥無幾。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箇中秋夜晚的孤寂景象,通過對自然景物的細膩描寫,表達了詩人對遠方友人的思念和對孤獨的感慨。詩中「西風吹葉擁柴扉」一句,既描繪了秋天的蕭瑟,又暗含了詩人對友人久未歸來的惦念。後文通過對月、鶴、燈等元素的運用,進一步加深了這種孤獨和思念的情感。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高超的藝術表現力。

成鷲

成鷲,俗姓方,名顓愷,字趾麟。出家後法名光鷲,字即山;後易名成鷲,字跡刪。廣東番禺人。明舉人方國驊之子。年十三補諸生。以時世苦亂,於清聖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髮,康熙二十年稟受十戒。曾住會同縣(今瓊海)多異山海潮巖靈泉寺、香山縣(今中山)東林庵、澳門普濟禪院、廣州河南大通寺、肇慶鼎湖山慶雲寺,爲當時著名遺民僧。工詩文,一時名卿鉅公多與往還。論者謂其文源於《周易》,變化於《莊》《騷》,其詩在靈運、香山之間。年八十五圓寂於廣州。著有《楞嚴經直說》、《道德經直說》、《鼎湖山志》、《鹿湖近草》、《鹹陟堂詩文集》等。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三二八有傳。 ► 17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