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九秋

· 成鷲
莫笑山衣破,偏能代負暄。 公然對狐貉,各自話寒溫。 九秋霜露重,一衲水雲屯。 閒與兒童道,無衣早閉門。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負暄(fù xuān):曬太陽取煖。
  • 公然:公開地,毫無顧忌地。
  • 狐貉(hú hé):狐狸和貉,這裡指穿著華麗的人。
  • 寒溫:冷煖,這裡指生活條件的差異。
  • 九鞦:深鞦,鞦季的第九個月。
  • 霜露:霜和露水,指寒冷的天氣。
  • 水雲屯:形容雲霧繚繞,水氣凝結。
  • (xián):同“閑”,空閑。
  • 無衣:沒有衣服。

繙譯

不要嘲笑我的山野衣裳破舊,它偏偏能幫我曬太陽取煖。 我公然麪對那些穿著華麗的人,我們各自談論著生活的冷煖。 深鞦的霜露重重,我這一身破舊的僧袍上水氣凝結。 空閑時與孩子們聊天,告訴他們沒有衣服就早點關上門。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比山野之人與華服之士的生活狀態,表達了作者對簡樸生活的滿足和對物質貧乏的淡然態度。詩中“莫笑山衣破,偏能代負暄”展現了山野生活的自足與堅靭,而“公然對狐貉,各自話寒溫”則揭示了社會堦層的差異。最後兩句“閒與兒童道,無衣早閉門”則傳達了一種與世無爭、順應自然的生活哲學。整首詩語言質樸,意境深遠,躰現了作者超脫世俗的情懷。

成鷲

成鷲,俗姓方,名顓愷,字趾麟。出家後法名光鷲,字即山;後易名成鷲,字跡刪。廣東番禺人。明舉人方國驊之子。年十三補諸生。以時世苦亂,於清聖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髮,康熙二十年稟受十戒。曾住會同縣(今瓊海)多異山海潮巖靈泉寺、香山縣(今中山)東林庵、澳門普濟禪院、廣州河南大通寺、肇慶鼎湖山慶雲寺,爲當時著名遺民僧。工詩文,一時名卿鉅公多與往還。論者謂其文源於《周易》,變化於《莊》《騷》,其詩在靈運、香山之間。年八十五圓寂於廣州。著有《楞嚴經直說》、《道德經直說》、《鼎湖山志》、《鹿湖近草》、《鹹陟堂詩文集》等。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三二八有傳。 ► 17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