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峯過寺約遊中宿老病爲辭別後見寄用韻賦答並寄張子白

· 成鷲
堅謝名山請,翛然逸興高。 息肩弛重擔,閉戶補方袍。 撫景身先老,看雲首重搔。 殷勤問埏埴,今有幾人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翛然:xiāo rán,形容自由自在,無拘無束的樣子。
  • 逸興:yì xìng,指超脫世俗的興致。
  • 息肩:指放下重擔,比喻卸去責任或負擔。
  • 方袍:fāng páo,僧人的袈裟,這裡指補綴僧袍。
  • 撫景:指觀賞景色。
  • 首重搔:指搔首,形容思慮或焦急的樣子。
  • 殷勤:yīn qín,熱情周到。
  • 埏埴:shān zhí,指陶土,這裡比喻陶冶性情。
  • :指陶冶,脩養。

繙譯

我堅決拒絕了名山的邀請,自由自在地享受著高遠的興致。 放下肩上的重擔,閉門在家脩補僧袍。 觀賞著景色,卻感歎自己已經老去,焦急地搔著頭。 熱情地詢問陶土,現在還有多少人能夠陶冶性情呢?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世俗的超脫和對自由生活的曏往。詩中,“堅謝名山請”一句,即表明了詩人不願被名山所束縛,追求的是內心的自由與逸興。後文通過“息肩弛重擔”、“閉戶補方袍”等動作,進一步描繪了詩人放下世俗負擔,專注於內心脩行的生活狀態。詩末的“殷勤問埏埴,今有幾人陶”則透露出詩人對儅下社會人們是否還能保持內心陶冶的關切與憂慮。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精神自由的渴望和對現實社會的深刻反思。

成鷲

成鷲,俗姓方,名顓愷,字趾麟。出家後法名光鷲,字即山;後易名成鷲,字跡刪。廣東番禺人。明舉人方國驊之子。年十三補諸生。以時世苦亂,於清聖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髮,康熙二十年稟受十戒。曾住會同縣(今瓊海)多異山海潮巖靈泉寺、香山縣(今中山)東林庵、澳門普濟禪院、廣州河南大通寺、肇慶鼎湖山慶雲寺,爲當時著名遺民僧。工詩文,一時名卿鉅公多與往還。論者謂其文源於《周易》,變化於《莊》《騷》,其詩在靈運、香山之間。年八十五圓寂於廣州。著有《楞嚴經直說》、《道德經直說》、《鼎湖山志》、《鹿湖近草》、《鹹陟堂詩文集》等。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三二八有傳。 ► 17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