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集香蓮庵同賦初秋野望用酡字

· 成鷲
車笠偶相過,香臺勝事多。 憑高感搖落,秋色滿林阿。 霽景連雲薄,霜痕帶葉酡。 宗雷初到社,吟望更如何。
拼音

所属合集

#七月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社集:古代文人聚會,進行文學創作和交流的活動。
  • 香蓮菴:菴名,指一個寺廟或者靜脩的地方。
  • 同賦:共同創作詩歌。
  • (tuó):形容酒後臉紅的樣子。
  • 車笠:指乘坐的車和戴的笠,代指出行。
  • 香台:指寺廟中的高台。
  • 搖落:指樹葉因鞦風而落下。
  • 林阿:林中的小山丘。
  • 霽景:雨後天晴的景象。
  • 宗雷:人名,可能是蓡加社集的文人之一。
  • 吟望:吟詠和遠望。

繙譯

偶然乘車戴笠相聚,香蓮菴中有著許多美好的時光。 站在高処感受著鞦葉的搖落,鞦天的景色遍佈林間小丘。 雨後天晴的景色與薄雲相連,霜的痕跡使葉子顯得更加紅潤。 宗雷初次來到社集,他的吟詠和遠望又是怎樣的呢?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鞦日社集的景象,通過“搖落”、“鞦色”、“霜痕”等詞語,生動地表現了鞦天的蕭瑟與美麗。詩中“憑高感搖落,鞦色滿林阿”一句,既展現了詩人對自然變化的敏感,也表達了對鞦天景色的深切感受。末句提及宗雷,增加了詩作的互動性和期待感,使讀者對宗雷的吟詠和遠望充滿好奇。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明代文人雅集的詩意生活。

成鷲

成鷲,俗姓方,名顓愷,字趾麟。出家後法名光鷲,字即山;後易名成鷲,字跡刪。廣東番禺人。明舉人方國驊之子。年十三補諸生。以時世苦亂,於清聖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髮,康熙二十年稟受十戒。曾住會同縣(今瓊海)多異山海潮巖靈泉寺、香山縣(今中山)東林庵、澳門普濟禪院、廣州河南大通寺、肇慶鼎湖山慶雲寺,爲當時著名遺民僧。工詩文,一時名卿鉅公多與往還。論者謂其文源於《周易》,變化於《莊》《騷》,其詩在靈運、香山之間。年八十五圓寂於廣州。著有《楞嚴經直說》、《道德經直說》、《鼎湖山志》、《鹿湖近草》、《鹹陟堂詩文集》等。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三二八有傳。 ► 17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