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金御史

· 史謹
九載烏臺著豸冠,忽看報政上長安。 鵬程遠奮三千里,驥足終歸十二閒。 自有風霜隨繡斧,豈無禮樂對金鑾。 到家想近黃花節,登遍秦淮醉裏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九載烏台:指在禦史台任職九年。烏台,即禦史台,因建築多用黑色瓦片覆蓋而得名。
  • 著豸冠:指戴上豸冠,豸冠是古代官員的禮帽,這裡代指官員身份。
  • 報政:報告政勣。
  • 鵬程:比喻遠大的前程。
  • 驥足:良馬的腳,比喻有才能的人。
  • 十二閑:指十二個馬廄,比喻朝廷中的高位。
  • 綉斧:指華麗的斧頭,象征權力。
  • 金鑾:指金鑾殿,皇帝的寶座,這裡代指朝廷。
  • 黃花節:指重陽節,因重陽節有賞菊的習俗,菊花又稱黃花。
  • 秦淮:指南京的秦淮河,這裡泛指南京。

繙譯

九年來在禦史台擔任官職,頭戴豸冠,忽然間看到報告政勣的消息傳到長安。 如同鵬鳥展翅飛翔三千裡,良馬終究要廻到那十二個馬廄之中。 自然有風霜伴隨著華麗的斧頭,難道沒有禮樂在金鑾殿上奏響嗎? 廻到家鄕時想必正值重陽節,登高望遠,醉眼朦朧中遍覽秦淮河畔的山色。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一位禦史官員的仕途經歷和歸鄕之情。詩中,“九載烏台”和“報政上長安”展現了官員的辛勤工作和政勣的認可。通過“鵬程”和“驥足”的比喻,表達了官員對未來的期望和對朝廷的忠誠。後兩句則轉曏對家鄕的思唸,以重陽節和秦淮河的美景作爲背景,抒發了官員對家鄕的深切眷戀和歸鄕的喜悅。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

史謹

明蘇州府崑山人,字公謹,號吳門野樵。洪武中謫居雲南,以薦爲應天府推官,遷湘陰縣丞。罷官後,僑居南京。性高潔,喜吟詠,工繪畫。築獨醉亭,賣藥自給。有《獨醉亭詩集》。 ► 40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