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奚司空

· 成鷲
故鄉天際欲歸難,舉足風濤駐足看。 跡寄萍蓬成土偶,心馳雲樹阻門闌。 塵緣鬈鬢霜寧染,日曬花塼淚未乾。 莫怪同舟不相待,轉欣流落得衣冠。
拼音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突奚(tū xī):突然的離別。
  • 司空:古代官職,這裏可能指代某個官員或尊貴的人物。
  • 萍蓬:比喻漂泊不定的生活。
  • 土偶:用土製成的偶像,比喻沒有生命力的存在。
  • 雲樹:高聳入雲的樹木,常用來形容遠方的景象。
  • 門闌:門前的欄杆,比喻家的界限。
  • 塵緣:世俗的牽絆。
  • 鬈鬢(quán bìn):捲曲的鬢髮。
  • 霜寧染:霜即使染上也不會改變。
  • 花塼(huā zhuān):花磚,這裏可能指美麗的地面裝飾。
  • (gān):乾燥。
  • 衣冠:指文明和禮儀,也指官員的服飾。

翻譯

離別故鄉,歸途艱難,站在風濤之中,我停下腳步觀望。 我像漂泊的萍蓬,成了無生命的土偶,心中嚮往着遠方的雲樹,卻難以跨越家門的界限。 世俗的牽絆讓我的鬢髮捲曲,即使染上霜也不會改變,陽光下的花磚上,我的淚水還未乾。 不要怪罪同船的人不等我,反而慶幸自己流落至此,還能保持衣冠的尊嚴。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詩人對故鄉的深深眷戀和離別的無奈。詩中,「故鄉天際欲歸難」直接抒發了歸鄉之路的艱難,而「舉足風濤駐足看」則通過具象的場景描繪了詩人的猶豫和不捨。後文通過「萍蓬」、「土偶」等比喻,形象地描繪了詩人的漂泊無依和內心的空虛。詩的結尾,詩人以一種超然的態度看待自己的流落,表達了一種在逆境中保持尊嚴和自我價值的決心。整首詩情感深沉,意境遼闊,語言凝練,展現了詩人對生活的深刻感悟和對未來的堅定信念。

成鷲

成鷲,俗姓方,名顓愷,字趾麟。出家後法名光鷲,字即山;後易名成鷲,字跡刪。廣東番禺人。明舉人方國驊之子。年十三補諸生。以時世苦亂,於清聖祖康熙十六年(一六七七)自行落髮,康熙二十年稟受十戒。曾住會同縣(今瓊海)多異山海潮巖靈泉寺、香山縣(今中山)東林庵、澳門普濟禪院、廣州河南大通寺、肇慶鼎湖山慶雲寺,爲當時著名遺民僧。工詩文,一時名卿鉅公多與往還。論者謂其文源於《周易》,變化於《莊》《騷》,其詩在靈運、香山之間。年八十五圓寂於廣州。著有《楞嚴經直說》、《道德經直說》、《鼎湖山志》、《鹿湖近草》、《鹹陟堂詩文集》等。清道光《廣東通志》卷三二八有傳。 ► 174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