晦日馬鐙曲稍次中流作

· 常建
夜寒宿蘆葦,曉色明西林。 初日在川上,便澄遊子心。 秦天無纖翳,郊野浮春陰。 波靜隨釣魚,舟小綠水深。 出浦見千里,曠然諧遠尋。 扣船應漁父,因唱滄浪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晦日:農曆每月的最後一天。
  • 馬鐙曲:可能是一種曲調名,具體不詳。
  • 稍次:稍微停留。
  • 中流:河流的中央。
  • 秦天:指秦地的天空,這裏泛指北方的天空。
  • 纖翳:微小的雲翳。
  • 曠然:開闊的樣子。
  • 扣船:敲打船舷。
  • 滄浪吟:古代楚地的一種民歌,內容多表達隱逸之情。

翻譯

夜晚寒冷,我宿於蘆葦叢中,黎明的曙光映照着西邊的樹林。 初升的太陽在河川之上,清澈的光芒洗滌了遊子的心靈。 北方的天空沒有一絲雲翳,郊野間春日的陰涼悄然浮現。 平靜的水面適合垂釣,小舟輕巧地漂浮在深綠的水中。 離開河岸,視野開闊,千里之外的景色盡收眼底,心曠神怡,彷彿尋覓到了遙遠的寧靜。 敲打着船舷,應和着漁夫,我唱起了古老的滄浪之歌。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在晦日夜晚至清晨的河上旅行所見所感。詩中通過對自然景色的細膩描繪,如「夜寒宿蘆葦」、「曉色明西林」、「初日在川上」,展現了清晨的寧靜與美麗。詩人的心靈在自然美景中得到了淨化與慰藉,如「便澄遊子心」所示。後半部分通過「秦天無纖翳」、「波靜隨釣魚」等句,進一步以開闊的天空和平靜的水面來象徵詩人內心的寧靜與遠大志向。結尾的「扣船應漁父,因唱滄浪吟」則表達了詩人對隱逸生活的嚮往和對自然和諧的讚美。整首詩語言清新,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自然的熱愛和對簡樸生活的嚮往。

常建

常建

唐代詩人,字號不詳,祖籍邢州(今邢臺),開元十五年與王昌齡同榜進士,長仕宦不得意,來往山水名勝,過着一個很長時期的漫遊生活。後移家隱居鄂渚。大曆中,曾任盱眙尉。常建的詩現存不多,其中《題破山寺後禪院》較爲著名。 ► 56篇诗文

常建的其他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