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峯
西山第三頂,茅宇依雙鬆。
杳杳欲至天,雲梯升幾重。
瑩魄澄玉虛,以求鸞鶴蹤。
逶迤非天人,執節乘赤龍。
旁映白日光,縹緲輕霞容。
孤輝上煙霧,餘影明心胸。
願與黃麒麟,欲飛而莫從。
因寂清萬象,輕雲自中峯。
山暝學棲鳥,月來隨暗蛬。
尋空靜餘響,嫋嫋云溪鍾。
拼音
所属合集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杳杳(yǎo yǎo):深遠的樣子。
- 瑩魄(yíng pò):指月亮。
- 澄玉虛:形容天空清澈如玉。
- 逶迤(wēi yí):曲折綿延的樣子。
- 縹緲(piāo miǎo):形容隱隱約約,若有若無。
- 嫋嫋(niǎo niǎo):形容聲音綿延不絕。
翻譯
西山的第三高峯,茅屋依偎着兩棵松樹。 山峯深遠,彷彿直達天際,雲梯層層上升。 月光清澈照耀着玉一般的天空,尋找着仙鶴的蹤跡。 山路曲折,非人力所能及,駕馭着赤龍執節前行。 旁邊映照着白日的光芒,輕雲的容顏縹緲不定。 孤獨的光輝在煙霧之上,餘暉照亮了心胸。 願與黃麒麟一起飛翔,卻無法追隨。 因爲寂靜清空了萬象,輕雲自然從峯頂升起。 山中昏暗,學着棲息的鳥兒,月亮隨着暗處的蟋蟀而來。 尋找空曠之處,靜靜地聽着餘音,云溪的鐘聲嫋嫋不絕。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西山第三峯的壯麗景色和詩人的超然情懷。詩中,「杳杳欲至天」和「雲梯升幾重」形象地表現了山峯的高聳入雲,而「瑩魄澄玉虛」則通過月光的清澈來比喻天空的潔淨。詩人通過對自然景色的細膩描繪,表達了對仙境的嚮往和對塵世的超脫。詩的結尾,以「嫋嫋云溪鍾」作爲餘韻,使得整首詩的意境更加深遠和悠揚。

常建
唐代詩人,字號不詳,祖籍邢州(今邢臺),開元十五年與王昌齡同榜進士,長仕宦不得意,來往山水名勝,過着一個很長時期的漫遊生活。後移家隱居鄂渚。大曆中,曾任盱眙尉。常建的詩現存不多,其中《題破山寺後禪院》較爲著名。
► 5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