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和聖制賜崔日知往潞州應制

· 張說
聖情留曩鎮,佳氣翊興王。 增戟雄都府,高車轉太常。 川橫八練闊,山帶五龍長。 連帥初恩命,天人舊紀綱。 餞塗飛御藻,闔境自生光。 明主徵循吏,何年下鳳皇。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奉和:和詩的一種,指依照別人詩的題材或體裁作詩。
  • 聖制:皇帝所作的詩。
  • 曩鎮:過去的鎮守之地。
  • :輔助。
  • 興王:振興國家的君王。
  • 增戟:增加的戟兵,指加強軍事力量。
  • 太常:古代官名,掌管宗廟禮儀。
  • 八練:指河流的八條支流。
  • 五龍:古代傳說中的五位龍王,這裏可能指五座山峯。
  • 連帥:古代官名,指統帥。
  • 天人:指天子和人民。
  • 紀綱:法度,秩序。
  • 餞塗:餞行,送別。
  • 御藻:皇帝的文采。
  • 循吏:遵循法度的官吏。
  • 鳳皇:即鳳凰,古代傳說中的神鳥,象徵吉祥。

翻譯

皇帝的情感留戀着過去的鎮守之地,美好的氣象輔助着振興國家的君王。 增加了戟兵的雄都府,高車轉由太常掌管。 河流橫跨八條支流,山脈如五龍般綿長。 統帥初次接受恩命,天子和人民遵循着舊有的法度。 送別時皇帝的文采飛揚,整個境地都因此生輝。 明君徵召遵循法度的官吏,不知何時能迎來鳳凰降臨的吉祥。

賞析

這首詩是張說奉和皇帝所作的詩,表達了對皇帝振興國家的讚頌和對國家未來的美好祝願。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如「增戟雄都府」、「川橫八練闊」、「山帶五龍長」,描繪了國家的強盛和山河的壯麗。同時,通過「明主徵循吏,何年下鳳皇」的結尾,表達了對明君治國、國家繁榮昌盛的深切期望。整首詩語言典雅,意境深遠,體現了詩人對國家和皇帝的忠誠與敬仰。

張說

張說

唐河南洛陽人,先世范陽人,居河東,字道濟,一字說之。武則天時應詔對策乙等,授太子校書。中宗時爲黃門侍郎。睿宗時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勸睿宗以太子李隆基監國。玄宗開元初任中書令,封燕國公。後歷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兼朔方軍節度使,奏罷邊兵二十餘萬,又以府兵多逃亡,奏罷當番衛士,招募壯士以充宿衛。再兼中書令,又爲修書使,知麗正書院事。長於文辭,朝廷重要文件多出其手,與許國公蘇頲並稱“燕許大手筆”。爲李林甫所擠,罷相。卒諡文貞。有集。 ► 35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