暝投靈智寺渡溪不得卻取沿江路往

· 許渾
雙巖瀉一川,回馬斷橋前。 古廟陰風地,寒鍾暮雨天。 沙虛留虎跡,水滑帶龍涎。 卻下臨江路,潮深無渡船。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míng):黃昏,傍晚。
  • 靈智寺:寺廟名,具體位置不詳。
  • 渡溪:過河。
  • 卻取:反而選擇。
  • 沿江路:沿着江邊的路。
  • 雙巖:兩座山峯。
  • :水流傾瀉。
  • 回馬:迴轉馬頭。
  • 斷橋:橋樑中斷。
  • 古廟:古老的寺廟。
  • 陰風:陰冷的風。
  • 寒鍾:寒冷中的鐘聲。
  • 暮雨:傍晚的雨。
  • 沙虛:沙地鬆軟。
  • 虎跡:老虎的足跡。
  • 水滑:水面光滑。
  • 龍涎:傳說中龍的唾液,此處指水面上的浮沫。
  • 潮深:潮水漲得很高。
  • 無渡船:沒有渡船。

翻譯

黃昏時分,我本想在靈智寺附近渡過溪流,但發現無法過河,於是只得選擇沿着江邊的路前行。兩座山峯間的水流傾瀉而下,我回轉馬頭,眼前是斷裂的橋樑。古老的寺廟坐落在陰冷的風中,寒冷的鐘聲在暮雨中迴盪。鬆軟的沙地上留下了老虎的足跡,光滑的水面上漂浮着龍涎般的浮沫。我沿着江邊的路下行,卻發現潮水漲得很高,沒有渡船可以過江。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詩人在黃昏時分尋找渡口而不得的情景,通過「雙巖瀉一川」、「古廟陰風地」等意象,營造出一種幽靜而略帶神祕的氛圍。詩中「沙虛留虎跡,水滑帶龍涎」巧妙地運用了對仗和象徵,增強了語言的韻律美和意境的深遠。整首詩以自然景觀爲背景,透露出詩人旅途中的孤獨與無奈,同時也展現了詩人對自然景色的敏銳觀察和深刻感受。

許渾

許渾

字用晦(一作仲晦),唐代詩人,潤州丹陽(今江蘇丹陽)人。晚唐最具影響力的詩人之一,其一生不作古詩,專攻律體;題材以懷古、田園詩為佳,藝術則以偶對整密、詩律純熟為特色。唯詩中多描寫水、雨之景,後人擬之與詩聖杜甫齊名,並以「許渾千首詩,杜甫一生愁」評價之。成年後移家京口(今江蘇鎮江)丁卯澗,以丁卯名其詩集,後人因稱「許丁卯」。許詩誤入杜牧集者甚多。代表作有《咸陽城東樓》。 ► 515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