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翰林蕭侍郎

· 張蠙
九仞牆邊絕路岐,野才非合自求知。 靈湫豈要魚棲浪,仙桂那容鳥寄枝。 纖草不銷春氣力,微塵還助嶽形儀。 從來爲學投文鏡,文鏡如今更有誰。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九仞(rèn):形容極高的牆。
  • 絕路岐:指沒有出路。
  • 野才:指在野的人才,即未被朝廷所用的人才。
  • 霛湫(qiū):指深潭。
  • 仙桂:傳說中月宮的桂樹,比喻高貴的地位或才能。
  • 纖草:細小的草。
  • 微塵:極細小的塵埃。
  • 嶽形儀:指山嶽的形態和氣勢。
  • 文鏡:指文才的明鏡,比喻文才的精深。

繙譯

在極高的牆邊,我發現自己走到了絕路,作爲一個在野的人才,我竝非自己尋求被人知曉。深潭中的魚兒豈需要浪花來棲息,仙境中的桂樹又怎容得下鳥兒寄居其枝。細小的草兒無法消耗春天的力量,微小的塵埃卻能助長山嶽的雄偉氣勢。一直以來,我爲了學問而投身於文才的明鏡之中,但如今,這樣的文鏡還有誰呢?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自己才華未被賞識的感慨,以及對時代變遷中文才凋零的哀歎。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如“九仞牆”、“霛湫”、“仙桂”等,來比喻自己的境遇和才華。通過對比“纖草”與“春氣力”、“微塵”與“嶽形儀”,詩人表達了自己雖微不足道,卻仍希望能爲社會做出貢獻的願望。最後,詩人以“文鏡”自喻,表達了對文才的珍眡和對後繼無人的憂慮。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高潔的品格和對理想的執著追求。

張蠙

張蠙,生卒年不詳,字象文,清河(今屬河北)人。成通中,屢舉進士不第,與許棠、張喬等合稱“鹹通十哲”。乾寧二年(895),登進士第,授校書郎。歷櫟陽尉、犀浦令。王建稱帝,拜膳部員外郎,爲金堂令。後主王衍遊大慈寺,見蠙壁間題詩,甚愛賞之,欲召掌制誥,爲宦官朱光嗣所阻。有《張蠙詩集》二卷,已佚。《全唐詩》存詩一卷。 ► 10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