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四主

破虜將軍初討卓,雒陽首入青氛濁。 討逆從袁獲餘兵,取稽徇豫如掌握。 孫郎渡江江始震,漁者射龍龍不覺。 成業終歸保業人,守江觀釁羣心樂。 曹旌百萬向南浮,子布諸羣何齷齪。 周魯同心立大猷,赤壁千年山水濯。 從茲鼎峙出東南,黃龍赤烏表頭角。 可憐燕翼迷孫謀,四友諸賓空自斮。 琅琊始繼會稽立,喜書畏臣終罷學。 烏程初還建業都,青蓋已歸雒河朔。 此座需卿歸命遲,南方之人皆面剝。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破虜將軍:指孫堅,三國時期吳國的奠基人之一。
  • 雒陽:即洛陽,東漢的都城。
  • 青氛濁:指戰亂和動盪的氣氛。
  • 討逆:指討伐叛逆。
  • 取稽徇豫:指平定各地的叛亂。
  • 孫郎:指孫策,孫堅之子,吳國的建立者之一。
  • 漁者射龍:傳說中孫策被刺客所殺的故事,刺客僞裝成漁夫。
  • 守江觀釁:指守衛長江,觀察敵情。
  • 曹旌百萬:指曹操的軍隊。
  • 子布諸羣:指孫權的大臣們。
  • 周魯同心:指周瑜和魯肅的聯合。
  • 赤壁:三國時期著名的赤壁之戰發生地。
  • 鼎峙:指三國鼎立的局面。
  • 黃龍赤烏:指吳國的象徵。
  • 燕翼迷孫謀:指孫權的後代未能繼承其智慧和策略。
  • 四友諸賓:指孫權的親信和顧問。
  • 琅琊:指孫權的兒子孫亮。
  • 會稽:指孫權的另一個兒子孫休。
  • 烏程:指孫皓,吳國的最後一位皇帝。
  • 青蓋:指皇帝的儀仗。
  • 雒河朔:指洛陽以北的地區。
  • 此座需卿:指孫皓需要賢臣輔佐。
  • 南方之人皆面剝:指南方的人民遭受苦難。

翻譯

破虜將軍孫堅最初討伐董卓,首次攻入洛陽,戰亂氣氛濃厚。孫堅在討伐叛逆中獲得剩餘兵力,平定各地叛亂如同掌握之中。孫策渡江後,江東開始震動,他被僞裝成漁夫的刺客所殺,而他自己並未察覺。最終,孫家的基業得以保存,守衛長江,觀察敵情,羣臣心安。曹操的百萬大軍南下,而孫權的大臣們顯得十分狹隘。周瑜和魯肅同心協力,赤壁之戰使得山水得以淨化。從此,三國鼎立的局面在東南形成,黃龍和赤烏成爲吳國的象徵。可惜孫權的後代未能繼承其智慧,四友和諸賓徒勞無功。孫亮的琅琊繼位,喜書卻畏懼臣子,最終放棄學業。孫皓初回建業都城,皇帝的儀仗已歸洛陽以北。這個位置需要賢臣輔佐,但南方的人民卻遭受苦難。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吳國從孫堅到孫皓的歷史變遷,通過對比孫家的興衰,展現了三國時期的政治動盪和軍事鬥爭。詩中,「破虜將軍」、「討逆」等詞語體現了孫堅和孫策的英勇與智謀,而「曹旌百萬」、「子布諸羣」則反映了曹操的強大和孫權大臣的侷限。赤壁之戰和三國鼎立的描述,突出了吳國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最後,對孫皓時期的批評,揭示了吳國末期的衰敗和人民的苦難,表達了對吳國命運的深刻反思。

郭之奇

明廣東揭陽人,字仲常。崇禎元年進士。累遷至詹事府詹事。後隱居南交山中,結茅屋數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