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南華外篇述以四言十五章駢拇

萬物一馬,萬馬一蹄。蹄踐霜雪,歷塊輕泥。風入四驟,功使輪低。 馬之真性,水草陸溪。自逢伯樂,衡整軛齊。誤求知己,畢世愁嘶。 詭銜竊轡,逼而毀題。罪馬雲盜,馬不任詆。譬諸埴木,情與用暌。 陶誇冶造,匠侈繩?。具曰予善,豈非大迷。我思太古,至德之畦。 茫乎山海,絕彼徑蹊。其行若臥,其歌似啼。安得仁義,溷我齠齯。 殘樸爲犧,毀玉爲圭。天下之心,南北東西。人馬連雞,曷可共棲。 馬悲橛飾,人樂天倪。寄言治者,鞭策少攜。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駢拇:指並列的腳趾,比喻事物並列或相連。
  • 歷塊輕泥:形容馬蹄踏過泥濘之地。
  • 詭銜竊轡:詭,欺詐;銜,馬嚼子;竊,偷偷地;轡,馬繮繩。這裏指馬被欺詐地戴上馬嚼子和繮繩。
  • 埴木:粘土和木頭,比喻本性不同。
  • 繩?:繩索和刀斧,比喻束縛和破壞。
  • 齠齯:指兒童的牙齒,比喻純真無邪。
  • :祭祀用的牲畜。
  • :古代玉器,用於祭祀或禮儀。
  • 天倪:天性,自然本性。

翻譯

萬物如同一隻馬,萬馬共用一蹄。蹄子踏過霜雪,輕鬆穿越泥濘。風隨着四蹄奔騰,功成使得車輪低垂。 馬的真性,在於水草和陸地溪流。自從遇到伯樂,衡量的標準變得整齊劃一。錯誤地尋求知己,整世都在憂愁地嘶鳴。 被欺詐地戴上馬嚼子和繮繩,被迫毀壞自己的標記。罪名說是馬的盜竊,馬卻無法辯解。就像粘土和木頭,本性與用途相悖。 陶工誇耀自己的冶煉技藝,木匠則誇大繩索和刀斧的作用。都說自己擅長,豈不是大錯特錯。我思念遠古時代,那至高的道德之地。 茫茫山海,斷絕了那些小徑。行走時如同臥躺,歌聲似啼哭。怎能得到仁義,混淆我們的純真。 將完整的木頭雕刻成祭祀用的牲畜,毀壞玉石製成禮儀用的圭。天下人的心,四處漂泊。人與馬如同連在一起的雞,怎能共同棲息。 馬因馬具而悲傷,人因天性而快樂。寄語治理者,少些鞭策。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馬的比喻,深刻地批判了社會對個性的束縛和扭曲。詩中,「萬物一馬,萬馬一蹄」展現了萬物被同質化的悲哀,而「馬之真性,水草陸溪」則強調了自然本性的重要。詩人通過對馬的遭遇的描寫,表達了對自由和本真的嚮往,以及對社會規範和人爲束縛的反感。最後,詩人呼籲治理者減少對個性的壓制,體現了對人性自由的深刻理解和尊重。

郭之奇

明廣東揭陽人,字仲常。崇禎元年進士。累遷至詹事府詹事。後隱居南交山中,結茅屋數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