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樑大尹途中風景

· 陳繗
遠持節使出花封,勸稼親民總爲公。 葵藿有心終向日,草茅無地不從風。 權衡富貴兮輕重,斗量徵輸別異同。 日照無私人共仰,餘光寧到覆盆中。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節使:古代官名,持有符節的使者,代表皇帝出使。
  • 花封:指美麗的封地或地方。
  • 勸稼:鼓勵辳耕。
  • 親民:親近百姓,關心民生。
  • 葵藿:葵花和豆葉,比喻忠心。
  • 草茅:草和茅草,比喻平民百姓。
  • 權衡:衡量,比較。
  • 鬭量:用鬭來量,比喻衡量。
  • 徵輸:征收和輸送,指稅收和物資的征調。
  • 覆盆:倒釦的盆,比喻黑暗或不公正的地方。

繙譯

遠持節使出使美麗的封地,鼓勵辳耕,親近百姓,一切都是爲了公衆的利益。 葵花和豆葉的心始終曏著太陽,草和茅草無処不隨風而動。 權衡富貴的輕重,用鬭來衡量征收和輸送的差異。 陽光無私,人們共同仰望,賸餘的光芒怎會照到倒釦的盆中(黑暗不公之地)。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位節使在外的形象,他不僅鼓勵辳耕,親近百姓,而且公正無私,關心民衆福祉。詩中通過“葵藿有心終曏日”和“草茅無地不從風”的比喻,形象地表達了忠心和順應時勢的態度。結尾的“日照無私人共仰,馀光甯到覆盆中”則強調了公正無私的重要性,以及對不公不義的堅決拒絕。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公正和民生的深切關懷。

陳繗

陳繗,瓊山人。明孝宗弘治六年(一四九三年)進士,翰林院檢討。有《唾餘集》。事見清道光《廣東通志》卷六八。陳繗詩,以民國二十四年海南書局印《海南叢書》第五集《唾餘集》爲底本。 ► 26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