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立夏下旬猶春月也作留春詩十首

炎涼物意豈天心,平白花時使夏侵。 百粵提封川接海,三春去路雨歸林。 人羈縱許芳華擲,地迥猶憑短夢尋。 何事相思江畔水,添流盡日瀲愁深。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炎涼物意:指自然界的變化和萬物的情感。
  • 天心:天意,自然界的意志。
  • 平白:無緣無故,平白無故。
  • 花時:花開的時候,指春天。
  • 夏侵:夏天來臨,侵佔了春天的時光。
  • 百粵:指廣東一帶,古代稱廣東爲百粵之地。
  • 提封:指邊界,疆界。
  • 川接海:河流與海洋相連。
  • 三春:春天的三個月。
  • 去路:離去的路途。
  • 雨歸林:雨水歸入林中,指春雨滋潤大地。
  • 人羈:人的羈絆,束縛。
  • 縱許:即使允許。
  • 芳華擲:拋擲芳華,指浪費青春。
  • 地迥:地遠,指遠離家鄕。
  • 短夢尋:尋找短暫的夢境。
  • 何事:何故,爲何。
  • 江畔水:江邊的水。
  • 添流:增加流動,指水流增多。
  • 盡日:整天。
  • 瀲愁深:深沉的憂愁。

繙譯

自然界的變化和萬物的情感難道是天意嗎?無緣無故地,花開的時候夏天卻悄然來臨。廣東一帶,河流與海洋相連,春天的離去之路被雨水滋潤著歸入林中。即使人被束縛,也允許我們拋擲青春,但遠離家鄕,衹能尋找短暫的夢境。爲何要思唸江邊的水,它整天增加流動,深沉的憂愁也隨之加深。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詩人對春天逝去的無奈和對遠方思唸的憂愁。詩中,“炎涼物意”與“天心”對比,突顯了自然界的無情和人生的無奈。通過對“花時”與“夏侵”的描繪,詩人抒發了對春光易逝的感慨。後兩句則通過“人羈”與“地迥”的對比,表達了人在異鄕的孤獨和對家鄕的深切思唸。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對時光流轉和人生境遇的深刻感悟。

郭之奇

明廣東揭陽人,字仲常。崇禎元年進士。累遷至詹事府詹事。後隱居南交山中,結茅屋數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