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南華雜篇述以五言十一章庚桑楚

古今何齷齪,解人終邈邈。 襄城七聖迷,適遇小童覺。 稽首謝師歸,秉鞭天下握。 久矣真人言,謦欬難追琢。 我觀時世君,魏狗橫胸卓。 我觀時世臣,吳狙矜巧數。 儒墨分五塗,智辯殊三樂。 天下無公是,自是還自駁。 一弦動一音,漫勞鼓宮角。 蠅翼堊鼻端,空想運斤斲。 暖暖而姝姝,守一先生學。 下焉爲豕蝨,終歸屠者爆。 上焉說舜羶,方求童土渥。 誰能抱德煬,以順天下樸。 有喙長三尺,渾兮其若獨。 牂生於奧中,未嘗牧以捉。 鶉生於宎次,未煩田以較。 河源萬載流,風日奚損剝。 不解而知足,不知知乃倬。 能知古今朔,乃稱大揚榷。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齷齪(wò chuò):骯髒,不乾淨。
  • 邈邈(miǎo miǎo):遙遠,難以觸及。
  • 襄城七聖迷:指古代傳說中的七位聖人在襄城迷路的故事。
  • 小童覺:指一個小孩子覺悟了。
  • 秉鞭天下握:掌握天下大權。
  • 謦欬(qǐng kài):咳嗽聲,比喻言語。
  • 魏狗橫胸卓:比喻心胸狹窄,固執己見。
  • 吳狙矜巧數:比喻自負聰明,善於算計。
  • 儒墨分五塗:指儒家和墨家的學說各有不同的道路。
  • 智辯殊三樂:智慧和辯論與三種快樂(指儒家所說的三種快樂)不同。
  • 自是還自駁:自以爲是,又自我否定。
  • 蠅翼堊鼻端:比喻極微小的事物。
  • 運斤斲(yùn jīn zhuó):比喻技藝高超。
  • 暖暖而姝姝:形容溫順而美好。
  • 豕蝨(shǐ shī):豬身上的蝨子,比喻卑微。
  • 屠者爆:屠夫的火,比喻最終的毀滅。
  • 童土渥(tóng tǔ wò):比喻未開墾的土地,充滿希望。
  • 抱德煬(bào dé yáng):懷抱道德,溫暖人心。
  • 渾兮其若獨:形容渾然一體,獨立不羣。
  • 牂生於奧中(zāng shēng yú ào zhōng):比喻在深奧之處生長。
  • 鶉生於宎次(chún shēng yú yǎo cì):比喻在隱蔽之處生長。
  • 風日奚損剝:風和日曬如何能損害。
  • 不解而知足:不理解也能滿足。
  • 不知知乃倬(bù zhī zhī nǎi zhuō):不知道的知識是廣闊的。
  • 大揚榷(dà yáng què):大力推廣。

翻譯

古今多麼骯髒,理解的人總是遙不可及。 襄城的七位聖人迷路了,恰好遇到一個小孩子覺悟了。 他們向這個孩子鞠躬致謝,然後握住鞭子掌握了天下。 很久以前,真人的話語,咳嗽聲難以琢磨。 我看現在的君主,心胸狹窄,固執己見。 我看現在的臣子,自負聰明,善於算計。 儒家和墨家的學說各有不同的道路,智慧和辯論與三種快樂不同。 天下沒有公認的正確,自以爲是又自我否定。 一根弦能發出一種聲音,何必勞煩鼓動宮角。 蠅翼般微小的事物在鼻端,空想運用高超的技藝。 溫順而美好,堅守一位先生的學說。 在下的就像豬身上的蝨子,最終歸於屠夫的火。 在上的追求舜的榮耀,正尋求未開墾的土地。 誰能懷抱道德,溫暖人心,順應天下的樸素。 有一張三尺長的嘴,渾然一體,獨立不羣。 羊在深奧之處生長,從未被放牧捕捉。 鶉在隱蔽之處生長,無需田間較量。 河流源頭萬年流淌,風和日曬如何能損害。 不理解也能滿足,不知道的知識是廣闊的。 能瞭解古今的變遷,才稱得上大力推廣。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古今對比的描述,表達了對現實世界的不滿和對理想世界的嚮往。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比喻和象徵,如「襄城七聖迷」與「小童覺」對比,突出了智慧與純真的對立;「魏狗橫胸卓」與「吳狙矜巧數」描繪了當時君臣的狹隘與自負。詩的結尾提出了一種理想的人格和行爲準則,即懷抱道德,順應自然,追求深奧與隱蔽的真理,體現了詩人對知識和道德的深刻理解與追求。

郭之奇

明廣東揭陽人,字仲常。崇禎元年進士。累遷至詹事府詹事。後隱居南交山中,結茅屋數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