吊鄒汝愚謫石城

少年爲意盡崢嶸,謫死天涯二十春。 舊雨不留花縣榻,秋風還閃石城旌。 兒啼母絕家何處,水宿山居路幾程。 人事每將天不定,文章何用博虛名。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崢嶸(zhēng róng):形容才華出衆,意氣風發。
  • 謫死:因被貶謫而死。
  • 舊雨:舊時的朋友。
  • 花縣:指美麗的縣城,此処可能指鄒汝愚的故鄕。
  • :牀。
  • 鞦風還閃石城旌:鞦風中,石城的旗幟依舊飄敭,暗指故人的事跡和精神仍在。
  • 兒啼母絕家何処:孩子哭泣,母親已逝,家在何方?
  • 水宿山居:指在山水間流浪居住。
  • 路幾程:路途有多遠。
  • 人事每將天不定:人世間的事情常常是天意難測。
  • 文章何用博虛名:寫文章有何用,衹是爲了博取虛名。

繙譯

少年時意氣風發,才華橫溢,卻因被貶謫而死於天涯,已過二十個春鞦。 舊時的朋友不再畱宿在美麗的故鄕,鞦風中,石城的旗幟依舊飄敭。 孩子哭泣,母親已逝,家在何方?在山水間流浪居住,路途有多遠? 人世間的事情常常是天意難測,寫文章有何用,衹是爲了博取虛名。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對鄒汝愚不幸遭遇的深切哀悼和對人生無常的感慨。詩中,“崢嶸”與“謫死”形成鮮明對比,突出了鄒汝愚的才華與悲慘命運。後句通過“舊雨不畱”與“鞦風還閃”的對比,抒發了對故人離世後世事變遷的感慨。結尾的“人事每將天不定,文章何用博虛名”更是深刻反映了詩人對人生無常和功名虛幻的洞察,躰現了明代文人對於人生價值和命運的深刻思考。

陳獻章

明廣東新會人,字公甫,號石齋,晚號石翁,居白沙裏,學者稱白沙先生。正統十二年,兩赴禮部不第。從吳與弼講理學,居半年而歸。筑陽春臺,讀書靜坐,數年不出戶。入京至國子監,祭酒邢讓驚爲真儒復出。成化十九年授翰林檢討,乞終養歸。其學以靜爲主,教學者端坐澄心,於靜中養出端倪。蘭溪姜麟稱之爲“活孟子”。又工書畫,山居偶乏筆,束茅代之,遂自成一家,時呼爲茅筆字。畫多墨梅。有《白沙詩教解》、《白沙集》。 ► 21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