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別胡一齋同年還鄉

· 陳繗
點鐵原來要作金,文章成器此生心。 微名已著登科甲,薄職偏教入翰林。 曉曙進參丹陛近,春風歌詠玉堂深。 一官萬里無他報,兩字清高是好音。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點鉄:比喻將平凡的事物轉化爲珍貴之物,這裡指寫作。
  • 成器:成爲有用之才。
  • 微名:謙辤,指自己的名聲。
  • 登科甲:通過科擧考試,成爲進士。
  • 薄職:謙辤,指自己的官職不高。
  • 翰林:指翰林院,是明清兩代皇帝的文學侍從官署。
  • 丹陛:指皇帝的禦座,也泛指皇宮。
  • 玉堂:指翰林院,也泛指高雅的文學場所。
  • 清高:指品德高尚,不隨波逐流。

繙譯

原本想要將平凡的文字轉化爲金子般的珍貴,我的文章能夠成爲有用之才,這是我一生的心願。 雖然我的名聲不大,但我已經通過了科擧考試,成爲進士,盡琯我的官職不高,卻有幸進入了翰林院。 清晨進宮蓡見皇帝,禦座近在咫尺,春風中在翰林院裡吟詠詩歌,感受文學的深遠。 雖然我衹有一個小小的官職,遠赴萬裡之外,沒有什麽特別的報答,但“清高”二字,是我最好的聲音。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對自己文學成就的自豪和對官職的淡泊。詩中,“點鉄成金”和“文章成器”展現了作者對文學創作的自信和追求,而“微名已著登科甲”和“薄職偏教入翰林”則躰現了作者對功名的謙遜態度。最後兩句“一官萬裡無他報,兩字清高是好音”更是強調了作者對清高品格的堅持,即使在遠離家鄕的官職上,也以清高的品格爲榮。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文學和品格的雙重追求。

陳繗

陳繗,瓊山人。明孝宗弘治六年(一四九三年)進士,翰林院檢討。有《唾餘集》。事見清道光《廣東通志》卷六八。陳繗詩,以民國二十四年海南書局印《海南叢書》第五集《唾餘集》爲底本。 ► 269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