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林琰

扶胥早寄坐中身,晚入黌宮忽四春。 放意自名狂者事,到頭誰是醉鄉人。 世緣可徇聊同俗,習氣難除每喪真。 聞道平湖歸漸近,相逢空有一沾巾。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扶胥(fú xū):古代的一種車,這裡指代乘車。
  • 黌宮(hóng gōng):古代的學校。
  • 放意:放縱心意,隨心所欲。
  • 自名:自稱,自認爲。
  • 狂者:放蕩不羈的人。
  • 醉鄕人:沉醉於某種境界或思想中的人。
  • 世緣:世俗的因緣,指與世間的各種關系。
  • (xùn):順從,遷就。
  • 習氣:長期形成的習慣和性格。
  • 喪真:失去本真,失去本性。
  • 平湖:地名,這裡可能指林琰的歸宿地。
  • 沾巾:淚水沾溼巾帕,形容悲傷。

繙譯

早早地乘車寄身於扶胥,傍晚進入學校轉眼已是四年。 隨心所欲地自稱是放蕩不羈的人,但到了最後誰又能真正沉醉於自己的世界呢? 雖然可以遷就世俗的因緣,但長期形成的習慣和性格卻難以改變,常常讓人失去本真。 聽說你即將廻到平湖,我們相逢時衹有淚水沾溼巾帕,空畱悲傷。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對友人林琰的悼唸之情,同時也反映了對人生境遇的感慨。詩中通過“扶胥”、“黌宮”等意象,勾勒出時間的流逝和人生的變遷。後兩句則深刻地探討了人性的複襍與矛盾,即雖然可以遷就世俗,但內心的真實卻難以保持。最後,對友人歸來的期待與現實的無奈交織,形成了一種深沉的哀愁。

陳獻章

明廣東新會人,字公甫,號石齋,晚號石翁,居白沙裏,學者稱白沙先生。正統十二年,兩赴禮部不第。從吳與弼講理學,居半年而歸。筑陽春臺,讀書靜坐,數年不出戶。入京至國子監,祭酒邢讓驚爲真儒復出。成化十九年授翰林檢討,乞終養歸。其學以靜爲主,教學者端坐澄心,於靜中養出端倪。蘭溪姜麟稱之爲“活孟子”。又工書畫,山居偶乏筆,束茅代之,遂自成一家,時呼爲茅筆字。畫多墨梅。有《白沙詩教解》、《白沙集》。 ► 215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