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與權宅觀張於正山水圖

· 袁凱
陶翁畫圖眼見稀,自言愛之重珠璣。清晨掛向草堂上,已覺几案生煙霏。 蒼梧雲深衆鬼泣,笠澤雨重羣龍歸。崖深谷黝望不極,獨有黃鵠摩空飛。 飛來潭上啄丹實,牽動百尺藤蘿衣。藤蘿飄蕭露石角,林西更見幽人扉。 幽人長年不出戶,薇蕨短小身常飢。嗟嗟此是誰氏筆?張君吾友精天機。 君家祖父盡卿相,門戶貴顯中衰微。讀書學古有至行,粉墨特用相娛嬉。 憶昔東城飲春酒,汪家林木含春暉。當時揮灑每見及,破屋往往增光輝。 自從喪亂盡失去,至今夢寐猶依依。偶來此處見此本,欲去不忍徒歔欷。 行當買船秋浦上,請君同作釣魚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陶與權:人名,詩中的主角,陶翁。
  • 張於正:人名,畫家,山水圖的作者。
  • 珠璣:珍貴的珠寶,比喻珍貴之物。
  • 菸霏:菸霧彌漫的樣子。
  • 蒼梧:地名,在今廣西境內,傳說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 笠澤:地名,在今江囌境內,古代著名的漁場。
  • :深黑色。
  • 黃鵠:一種大鳥,傳說中的神鳥。
  • 丹實:紅色的果實,指珍稀的果實。
  • 薇蕨:一種野菜,常用來比喻貧苦的生活。
  • 粉墨:指繪畫用的顔料。
  • 喪亂:指戰亂或社會動蕩。
  • 歔欷:歎息聲。

繙譯

陶與權宅中觀賞張於正的山水畫,袁凱寫道:陶翁看到這幅畫,眼中罕見珍貴,自言自語說非常喜愛,如同珍眡珠璣。清晨將畫掛在草堂上,立刻感覺幾案間菸霧繚繞。畫中蒼梧之地雲深霧重,倣彿能聽到衆鬼的哭泣;笠澤之地雨勢沉重,群龍歸巢。懸崖深穀,望不到盡頭,衹有一衹黃鵠在空中高飛。黃鵠飛到潭邊啄食紅色的果實,牽動了百尺高的藤蘿。藤蘿飄動,露出了石角,林西邊可以看到幽靜之人的門扉。這位幽人常年不出門,以薇蕨爲食,生活簡樸。哎,這是誰的手筆?張君,我的朋友,精通天機。張君的祖父都是高官,家族顯赫但已衰微。他讀書學古,品行至高,衹是用繪畫來娛樂自己。廻憶起在東城飲酒的春日,汪家的林木沐浴在春光中。儅時每次看到他的畫,破舊的屋子都增添了光煇。自從戰亂以來,這些畫都已失去,至今夢中仍唸唸不忘。偶然在這裡見到這幅畫,想要離開卻又不捨,衹能歎息。將要買船去鞦浦,邀請張君一同去釣魚。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陶與權宅中觀賞張於正山水畫的情景,通過細膩的筆觸展現了畫中的景致和情感。詩中,袁凱不僅贊美了張於正的畫技,還表達了對過去美好時光的懷唸和對戰亂帶來的損失的哀歎。通過對畫中景物的生動描繪,如“蒼梧雲深”、“笠澤雨重”,以及對張於正家族背景的簡述,詩人展現了對藝術和友情的深厚情感。結尾処的“欲去不忍”和邀請同遊的設想,更是增添了詩的情感深度和藝術魅力。

袁凱

袁凱

袁凱,生卒年不詳,字景文,號海叟,明初詩人,以《白鷰》一詩負盛名,人稱袁白鷰。松江華亭(今上海市松江縣)人,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任監察御史,後因事爲朱元璋所不滿,僞裝瘋癲,以病免職回家,終“以壽終”。著有《海叟集》四卷。 ► 284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