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臘代人送友之燕

金臺目斷曉林坰,天下心傷送客亭。 別袂初牽梅片白,離鞭遙拂柳條青。 風江幾處征帆出,雲嶺千重去羽冥。 龍塞祇今皆內壤,燕然莫用古碑銘。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初臘:農曆十二月初一,即臘月初一。
  • 金臺:古代指京城。
  • 目斷:望斷,望到看不見。
  • 曉林坰:清晨的郊野樹林。
  • 別袂:分別時握着的手。
  • 梅片白:梅花的花瓣,形容白色。
  • 離鞭:離別時揮動的鞭子。
  • 柳條青:柳樹的枝條,形容綠色。
  • 風江:風中的江面。
  • 征帆:遠行的船帆。
  • 雲嶺:高聳入雲的山嶺。
  • 去羽冥:飛鳥遠去,消失在昏暗中。
  • 龍塞:古代邊塞名,指邊疆。
  • 內壤:內地,指邊疆已納入國家內部。
  • 燕然:古代山名,今蒙古國境內的杭愛山。
  • 古碑銘:古代的石碑和銘文,常用來紀念戰爭勝利。

翻譯

清晨,我站在京城的郊外,望着你遠去的身影,心中充滿了離別的傷感。我們剛剛握手告別,你的手還帶着梅花的清香,而我揮動的鞭子在空中拂過,彷彿觸碰到了青青的柳枝。江面上,幾艘船隻隨着風起航,山嶺間,鳥兒飛向遠方,消失在雲霧之中。如今的邊疆已不再是往日的邊塞,燕然山也不再需要那些古老的碑銘來紀念勝利了。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詩人送別友人的場景,通過清晨的景色和離別的細節,表達了深深的離愁和對友人的祝福。詩中運用了梅、柳等自然元素,以及風江、雲嶺等壯闊景象,增強了詩歌的意境和情感表達。結尾處提到邊疆的變化,暗示了時代的變遷,也反映了詩人對和平的期盼。

郭之奇

明廣東揭陽人,字仲常。崇禎元年進士。累遷至詹事府詹事。後隱居南交山中,結茅屋數椽,著述其中。有《稽古篇》一百卷。 ► 190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