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寬山水
憶昔往尋剡中山,南明天姥相縈盤。客路上頭穿鳥道,行人腳底踏風湍。
旦寒露重多成雨,泄霧濛雲互吞吐。僕伕相呼巖谷間,空響應人作人語。
溪窮岸斷地忽平,石門壁立如削成。隔水無數山花明,中有人家雞犬聲。
向來老眼曾到處,此境俱作桃源行。百年留在范寬筆,水墨精神且蕭瑟。
上有翰林學士之院章,恐是宣和舊時物。林?野鶴應自在,令我相見猶前日。
時平會乞閒身歸,一壑得專吾事畢。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剡中:地名,今浙江嵊州一帶。
- 南明天姥:指南明山和天姥山,均位於浙江。
- 縈盤:環繞盤旋。
- 鳥道:形容險峻狹窄的山路。
- 風湍:急流的風。
- 泄霧濛雲:形容霧氣和雲霧繚繞。
- 吞吐:形容雲霧的流動。
- 空響:回聲。
- 桃源:指理想中的隱居之地,源自陶淵明的《桃花源記》。
- 水墨精神:指中國畫中的意境和精神。
- 蕭瑟:形容景色淒涼。
- 翰林學士:古代官職,負責起草詔令等。
- 院章:指官方的印章或標誌。
- 宣和:宋徽宗的年號。
- 林?野鶴:指山林中的猿猴和野鶴。
- 閒身:閒適的身體,指退休或無官一身輕的狀態。
- 一壑得專:指專心致志於一處山水。
翻譯
回憶往昔尋訪剡中的山景,南明山和天姥山環繞盤旋。在客路上穿越險峻的山路,行人的腳下踏着急流的風。 早晨寒冷露水重,常常化作雨水,霧氣和雲霧相互繚繞流動。僕人在巖谷間呼喚,回聲彷彿人在說話。 溪流到了盡頭,岸邊地勢忽然平坦,石門壁立如同刀削一般。隔水望去,無數山花明亮,中間有人家的雞犬聲。 這些景色都是我老眼曾經所見,此境全都像是桃源般的行旅。百年之後留在范寬的畫筆下,水墨間透露出淒涼的精神。 畫上還有翰林學士的院章,恐怕是宣和年間的舊物。山林中的猿猴和野鶴應該自在,讓我感覺彷彿昨日才相見。 時局平穩,我希望能退休歸隱,專心致志於一處山水,我的事情也就完成了。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作者回憶中尋訪山水的經歷,通過具體的自然景象和旅途感受,展現了山水的壯美與神祕。詩中「鳥道」、「風湍」等詞語生動描繪了山路的險峻和旅途的艱辛,而「泄霧濛雲」則形象地表現了山間的雲霧繚繞。後文通過「桃源」、「水墨精神」等意象,表達了對理想隱居地的嚮往和對山水畫意境的讚美。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自然山水的熱愛和對隱居生活的嚮往。
張翥
元晉寧人,字仲舉,號蛻庵。豪放不羈,好蹴鞠,喜音樂。少時家居江南,從學於李存、仇遠,以詩文名。順帝至正初,召爲國子助教,尋退居。修遼金元三史,起爲翰林編修,史成,升禮儀院判官。累遷河南平章政事,以翰林承旨致仕。爲詩格調甚高,詞尤婉麗風流。有《蛻庵集》。
► 830篇诗文
張翥的其他作品
- 《 正月九日夜雪甚寒 》 —— [ 元 ] 張翥
- 《 衡山福嚴寺二十三題爲梓上人賦般若寺 》 —— [ 元 ] 張翥
- 《 懷先隴 》 —— [ 元 ] 張翥
- 《 正一沖和宮楊弘道以虞學士詩求和 》 —— [ 元 ] 張翥
- 《 幼闇宗師以詩招賞海棠文申有詩見約次韻 》 —— [ 元 ] 張翥
- 《 衡山福嚴寺二十三題爲梓上人賦般若寺 》 —— [ 元 ] 張翥
- 《 圜丘禮成改直翰林策書告廟祝版 》 —— [ 元 ] 張翥
- 《 戀繡衾 · 春晴中酒 》 —— [ 元 ] 張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