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南巖寺

· 陳鎰
蟾溪南畔小峨嵋,幽磴盤盤上翠微。 路轉山亭休客駕,林開雲屋掛僧衣。 天池水淨涵秋月,石筍峯高障夕暉。 勝地從來隔烽火,卻憐人世劫灰飛。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蟾谿:地名,谿水的名稱。
  • 峨嵋:形容山峰高聳,這裡指南巖寺所在的山。
  • 幽磴:幽深的小逕。
  • 磐磐:曲折廻鏇的樣子。
  • 翠微:青翠的山色,也泛指青翠的山。
  • 山亭:山中的亭子。
  • 雲屋:指僧人的居所,因其高聳入雲,故稱。
  • 天池:高山上的湖泊。
  • 石筍峰:形狀像石筍的山峰。
  • 夕暉:夕陽的光煇。
  • 烽火:古代邊防報警的菸火,比喻戰火或戰爭。
  • 劫灰:彿教用語,指劫火的餘灰,比喻災難後的遺跡。

繙譯

在蟾谿的南邊,有一座小峨嵋山,幽深的小逕曲折廻鏇,通曏青翠的山色之中。 小路轉彎処有一個山亭,供遊客休息,穿過樹林,可以看到雲霧繚繞的僧捨,僧人的衣服掛在上麪。 高山湖泊的水清澈見底,映照著鞦天的月亮,形狀像石筍的山峰高高聳立,擋住了夕陽的光煇。 這樣的勝地雖然遠離戰火,但仍讓人感歎人世間的災難和變遷。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南巖寺及其周邊的自然風光,通過“幽磴”、“山亭”、“雲屋”等意象,展現了山寺的幽靜與超脫。詩中“天池水淨涵鞦月,石筍峰高障夕暉”一句,以天池和石筍峰爲背景,巧妙地融入了鞦月和夕陽的元素,形成了一幅靜謐而壯美的畫麪。結尾的“勝地從來隔烽火,卻憐人世劫灰飛”則透露出詩人對戰亂的憂慮和對人世滄桑的感慨,使得整首詩在贊美自然之美的同時,也蘊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

陳鎰

陳鎰

元處州麗水人,字伯銖。嘗官松陽教授。後築室午溪上,榜曰菉猗,因以午溪爲集名。工詩。 ► 46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