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棄子同劉茂才賦
母棄子,子幼情可憐。子長母還去,爲子宜思愆。龍爭虎鬥事翻覆,寶玦王孫捐骨肉。
十年母子安茅屋,菽水真情無不足。奈何一朝辭故幃,子也慟哭牽母衣。
母今棄兒不敢怨,父在深恩母當念。母如不聞竟不留,黃昏門掩青燈愁。
負米歸來飲殘泣,他家兒女何綢繆。噫噓嚱,邇來萬事足悲吒,負德辜恩滿天下。
丈夫盡爲溫飽謀,婦人何得毋重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菽水:豆和水,指粗茶淡飯。
- 辭故幃:離開舊時的帳幕,指離開原來的家。
- 慟哭:極度悲傷地哭泣。
- 負米:背米,指辛苦勞作。
- 綢繆:纏綿,指親密無間。
- 噫噓嚱:感嘆詞,表示悲嘆。
- 悲吒:悲嘆。
- 辜恩:辜負恩情。
- 重嫁:再婚。
翻譯
母親拋棄了孩子,孩子年幼,情景令人憐憫。孩子長大後母親回來,爲了孩子應該反思自己的過錯。龍爭虎鬥的事情反覆無常,寶玦王孫也捐棄了骨肉親情。
十年來母子安居在茅屋中,雖然生活簡樸,但真情無缺,感到滿足。然而,母親突然離開原來的家,孩子痛哭流涕,拉着母親的衣襟。
現在母親拋棄了孩子,孩子不敢抱怨,父親在世時的深厚恩情,母親應當銘記。母親似乎沒有聽見,竟然不留下來,黃昏時分,門被關上,青燈下只有愁緒。
辛苦勞作歸來,只能飲泣,看到別人家的兒女親密無間,心中更是悲痛。唉,近來萬事都足以令人悲嘆,辜負恩德的事情遍佈天下。
大丈夫們都在爲溫飽而謀劃,而婦人爲何要再婚呢?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個母親拋棄孩子的悲劇,通過對比母子曾經的相依爲命和母親突然的離去,展現了孩子的無助和悲傷。詩中「菽水真情無不足」一句,表達了即使生活簡樸,只要有真情相伴,也能感到滿足。然而,母親的離去打破了這份平靜,孩子的慟哭和母親的冷漠形成了鮮明對比。最後,詩人通過對比大丈夫和婦人的不同選擇,表達了對婦人再婚的質疑,反映了當時社會對女性角色的期待和限制。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簡練,通過具體的生活場景,折射出人性的複雜和社會的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