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平江開元寺雪窗光公

· 張翥
獨木山寮晝不開,禪餘香印已成灰。 寺分麋鹿臺前住,人向魚鳧國裏來。 佛鉢供多光類玉,祖衣傳久色如苔。 一枝得個邛州竹,拄到雲居不擬回。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山寮(liáo):山中的小屋,這裏指僧人的居所。
  • 香印:指香燃燒後留下的印記,常用來計時。
  • 麋鹿臺:地名,具體位置不詳,可能指某個有麋鹿出沒的地方。
  • 魚鳧國:古地名,今四川一帶,這裏泛指遠方。
  • 佛鉢:僧人用的飯碗,通常爲石制或金屬製。
  • 祖衣:指僧人的袈裟,傳自祖師,具有特殊的宗教意義。
  • 邛州竹:邛州(今四川邛崍)出產的竹子,質地堅硬,適合做手杖。
  • 雲居:高遠的居所,比喻修行的境界。

翻譯

山中的小屋白晝緊閉,禪修之餘,香燃燒後的印記已成灰燼。 寺廟坐落在麋鹿臺前,人們從遙遠的魚鳧國來到這裏。 佛鉢供奉多年,光澤如同玉石,祖傳的袈裟顏色已如苔蘚。 得到一根邛州竹製成的手杖,拄着它直到雲端般的居所,也不打算回頭。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位僧人在山中修行的清靜生活。詩中,「獨木山寮晝不開」一句,即展現了僧人遠離塵囂的隱居生活。通過「香印已成灰」暗示時間的流逝,而「寺分麋鹿臺前住」與「人向魚鳧國裏來」則形成了空間上的對比,突出了僧人所在之地的偏遠與寧靜。後兩句通過對佛鉢和祖衣的描寫,傳達了僧人對傳統和信仰的堅守。結尾的「邛州竹」和「雲居」則象徵着僧人修行的堅定和追求的高遠境界。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僧人對清淨生活的嚮往和對修行道路的執着。

張翥

元晉寧人,字仲舉,號蛻庵。豪放不羈,好蹴鞠,喜音樂。少時家居江南,從學於李存、仇遠,以詩文名。順帝至正初,召爲國子助教,尋退居。修遼金元三史,起爲翰林編修,史成,升禮儀院判官。累遷河南平章政事,以翰林承旨致仕。爲詩格調甚高,詞尤婉麗風流。有《蛻庵集》。 ► 8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