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賦明山歌送胥式有儀還武昌

· 張翥
盱母城南隱居者,一生耕鑿盱南野。何年移入明山來,築樓山顛雲在下。 環山小塢三十六,中有清池蔭桑竹。日高塢口煙霧消,稍見行人出深谷。 池頭古井穿石空,絕底暗與江流通。井中鯉魚長尺半,人不敢取疑蛟龍。 隱居何人曾子白,誰其從者胥生式。先生喜與山爲徒,意不在仙在樓居。 胥也來讀山中書。溪翁野老時時一相過,有筐盛蕨兮有酒盛壺。 興酣題詩滿青壁,墨痕入石青模糊。華蓋浮丘,石門麻姑,鄰峯丘壑可遊衍,山中之樂足以遄吾軀。 生今掉頭不肯住,京塵茫茫歲雲暮。豈知卬亦愛山人,未辦山貲得歸去。 曾先生,幾時把袂明山行,灑掃樓上聽鬆聲。黃精飽啖一千日,飛上丹梯朝玉京。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盱母城:古代地名,具體位置不詳。
  • 耕鑿:耕田和鑿井,泛指農耕生活。
  • :四周高中間低的地方,常指山中的小盆地。
  • 石空:石頭中的空洞。
  • 蛟龍:傳說中的水中生物,常與龍相混淆,被認爲是水中的神靈。
  • 曾子白:人名,隱居者。
  • 墨痕:墨水的痕跡。
  • 華蓋浮丘石門麻姑:均爲山名或地名,具體位置不詳。
  • 遊衍:遊玩,漫步。
  • :我。
  • 山貲:山中的財物或生活所需。
  • 黃精:一種藥材,傳說中可以延年益壽。
  • 丹梯:指通往仙境的階梯。
  • 玉京:道教中指天帝的居所。

翻譯

在盱母城南,有一位隱居者,一生都在盱南野耕田鑿井。不知何時,他搬進了明山,在山巔建了一座樓,雲霧就在樓下飄蕩。

山中有三十六個小塢,中間有一個清澈的池塘,四周環繞着桑竹。直到日頭高照,塢口的煙霧纔會消散,隱約可見行人從深谷中走出。

池邊有一口古井,井水穿過石頭的空洞,底部與江河相通。井中的鯉魚有一尺半長,人們不敢捕捉,懷疑井中有蛟龍。

隱居者名叫曾子白,他的追隨者是胥生式。曾先生喜歡與山爲伴,他的志向不是成仙,而是享受樓居之樂。胥生式來到山中讀書。

溪邊的老人和野外的長者時常來訪,他們帶來裝滿蕨菜的筐和裝滿酒的壺。興致高昂時,他們會在青壁上題詩,墨跡深入石中,模糊不清。

華蓋山、浮丘山、石門山、麻姑山,這些鄰近的山峯丘壑都是遊玩的好去處,山中的樂趣足以讓人忘卻塵世的煩惱。

如今,胥生式卻掉頭不願留下,京城的塵埃茫茫,歲月已晚。他不知道我也是愛山之人,只是還未準備好山中的生活所需,無法歸去。

曾先生,你何時能與我攜手同行,回到明山,在樓上聆聽松濤之聲。飽食黃精一千日,飛上通往仙境的丹梯,朝拜玉京。

賞析

這首詩描繪了一位隱居者在明山的田園生活,以及他與追隨者胥生式的深厚情誼。詩中通過對山中景物的細膩描寫,展現了隱居者與自然的和諧共處,以及他對簡樸生活的嚮往。同時,詩中也透露出對京城繁華的厭倦和對山林生活的渴望。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對隱逸生活的讚美和對塵世的超脫。

張翥

元晉寧人,字仲舉,號蛻庵。豪放不羈,好蹴鞠,喜音樂。少時家居江南,從學於李存、仇遠,以詩文名。順帝至正初,召爲國子助教,尋退居。修遼金元三史,起爲翰林編修,史成,升禮儀院判官。累遷河南平章政事,以翰林承旨致仕。爲詩格調甚高,詞尤婉麗風流。有《蛻庵集》。 ► 8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