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遊包家山

· 張翥
太液曾來鵠,高臺舊影娥。 美人黃土盡,故國白雲多。 野草荒神籍,宮蓮怨棹歌。 羌兒洗馬處,斜日滿寒波。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太液:指皇宮中的池沼。
  • (hú):天鵝。
  • 影娥:指宮女。
  • 神籍:神靈的名冊,這裏指荒廢的廟宇。
  • 宮蓮:宮中的蓮花,比喻宮女。
  • 棹歌:船歌,這裏指宮女們的歌聲。
  • 羌兒:指邊疆的民族,這裏可能指蒙古人。

翻譯

曾經有天鵝從皇宮的池沼飛來,高臺上還留有宮女的倩影。 美麗的女子已化爲黃土,古老的國度上空白雲朵朵。 野草叢生,荒廢的廟宇中神靈的名冊已無人問津,宮中的蓮花似乎在怨恨着船歌。 邊疆的民族在洗馬的地方,斜陽灑滿了寒冷的波光。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清明時節遊包家山的所見所感,通過對比昔日皇宮的繁華與今日的荒涼,表達了對故國往事的懷念和對時光流逝的感慨。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如「太液曾來鵠」、「高臺舊影娥」等,營造出一種悽美而懷舊的氛圍。後兩句「羌兒洗馬處,斜日滿寒波」則通過邊疆民族的日常生活場景,進一步加深了詩中的滄桑感和歷史感。

張翥

元晉寧人,字仲舉,號蛻庵。豪放不羈,好蹴鞠,喜音樂。少時家居江南,從學於李存、仇遠,以詩文名。順帝至正初,召爲國子助教,尋退居。修遼金元三史,起爲翰林編修,史成,升禮儀院判官。累遷河南平章政事,以翰林承旨致仕。爲詩格調甚高,詞尤婉麗風流。有《蛻庵集》。 ► 8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