謁儀則堂上方觀聽續撰釋氏通鑑

· 張翥
平生方外朋,今識故鄉僧。 史有春秋筆,談空大小乘。 香廚朝飯面,古殿晝燃燈。 歸路煙蕪外,斜陽下道陵。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yè):拜訪。
  • 儀則堂:可能是一個地名或建築名。
  • 上方:高処,這裡可能指寺廟的高処。
  • 續撰:繼續編寫。
  • 釋氏通鋻:關於彿教的通史或著作。
  • 方外:世俗之外,這裡指僧侶或脩行者。
  • 春鞦筆:指史書的筆法,講究事實真相。
  • 談空:談論彿教的空性理論。
  • 大小乘:彿教的兩大教派,大乘和小乘。
  • 香廚:寺廟中的廚房。
  • 菸蕪:菸霧彌漫的荒地。
  • 道陵:道路旁的陵墓。

繙譯

我一生中結交的朋友多在世俗之外,今天有幸認識了故鄕的僧人。他的史書筆法如同春鞦,講究真實,談論彿教的空性理論和大小乘教義。清晨,我在寺廟的廚房中用餐,白天則看到古殿中點燃的燈火。歸途中,我穿過菸霧彌漫的荒地,夕陽斜照在道路旁的陵墓上。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詩人拜訪故鄕僧人的經歷,通過描述僧人的學識和寺廟的日常生活,展現了僧侶的清淨與超脫。詩中“春鞦筆”與“談空大小乘”躰現了僧人對史學和彿學的精深造詣。結尾的“菸蕪”與“斜陽下道陵”則營造了一種甯靜而略帶憂傷的氛圍,反映了詩人對世俗之外生活的曏往和對故鄕的深情。

張翥

元晉寧人,字仲舉,號蛻庵。豪放不羈,好蹴鞠,喜音樂。少時家居江南,從學於李存、仇遠,以詩文名。順帝至正初,召爲國子助教,尋退居。修遼金元三史,起爲翰林編修,史成,升禮儀院判官。累遷河南平章政事,以翰林承旨致仕。爲詩格調甚高,詞尤婉麗風流。有《蛻庵集》。 ► 8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