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桓州:地名,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
- 縵回:曲折迴旋。
- 李陵臺:位於今內蒙古自治區赤峯市寧城縣,相傳爲漢代李陵所建。
- 相吊:相互慰問。
- 鄉愁:對家鄉的思念之情。
- 羝羊:公羊。
- 陵頭:陵墓的頂部。
- 石馬:陵墓前的石雕馬。
- 空遣:徒然派遣。
- 歸魂:死者的靈魂。
翻譯
路途經過桓州,山巒曲折迴旋,僕人指着那裏是李陵臺。 樹木遮擋了遠望的視線,我們相互慰問,雲彩凝聚着鄉愁,心情尚未舒展。 海上的公羊在秋日放牧後,陵墓頂部的石馬在夜晚發出哀鳴。 英雄不死並非沒有意義,只是徒然派遣了歸鄉的靈魂。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描述經過李陵臺的所見所感,表達了深沉的鄉愁和對英雄命運的感慨。詩中,「樹遮望眼」與「雲結鄉愁」形象地描繪了旅途中的孤獨與思鄉之情。後兩句通過對「羝羊」和「石馬」的描寫,進一步以象徵手法展現了英雄的悲壯與無奈。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體現了詩人對歷史英雄的緬懷和對家鄉的深切思念。
張翥
元晉寧人,字仲舉,號蛻庵。豪放不羈,好蹴鞠,喜音樂。少時家居江南,從學於李存、仇遠,以詩文名。順帝至正初,召爲國子助教,尋退居。修遼金元三史,起爲翰林編修,史成,升禮儀院判官。累遷河南平章政事,以翰林承旨致仕。爲詩格調甚高,詞尤婉麗風流。有《蛻庵集》。
► 830篇诗文
張翥的其他作品
- 《 題黃州管氏懷坡堂 》 —— [ 元 ] 張翥
- 《 次韻閩僧秀嵓寄竹溪僧 》 —— [ 元 ] 張翥
- 《 踏莎行 · 江上送客 》 —— [ 元 ] 張翥
- 《 浣溪沙 》 —— [ 元 ] 張翥
- 《 讀瀛海喜其絕句清遠因口號數詩示九成皆寔意也 》 —— [ 元 ] 張翥
- 《 剡中清風嶺王節婦沈江處有血書石上 》 —— [ 元 ] 張翥
- 《 讀瀛海喜其絕句清遠因口號數詩示九成皆寔意也 》 —— [ 元 ] 張翥
- 《 寄答翟彬文中時避慈溪 》 —— [ 元 ] 張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