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閩僧秀嵓寄竹溪僧

· 張翥
峯北峯南法界中,杖藜來往夕陽鍾。 時過花洞逢遊鹿,夜咒珠臺放釣龍。 七字詩才清似水,三生骨相古於鬆。 羨師方外全無事,只個蒲團又過冬。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次韻:依照所和詩中的韻及其用韻的先後次序寫詩。
  • 法界:彿教術語,指宇宙萬物、一切現象。
  • 杖藜:拄著藜杖,指行走。
  • 花洞:花叢中的洞穴,形容景色幽美。
  • 夜咒:夜間唸咒語。
  • 珠台:指水中的高台,可能用於垂釣。
  • 七字詩:每句七個字的詩。
  • 三生:彿教用語,指前生、今生、來生。
  • 骨相:指人的骨骼相貌,這裡比喻僧人的形象。
  • 蒲團:僧人打坐用的圓形墊子。

繙譯

在峰北峰南的宇宙萬物之中,我拄著藜杖在夕陽鍾聲中來廻行走。 偶爾經過花叢中的洞穴,遇見遊蕩的鹿,夜晚在水中的高台上唸咒放釣龍。 我的七字詩才情清新如水,我的三生骨相古老如松。 羨慕這位僧人方外生活全無煩惱,衹需一個蒲團就能度過又一個鼕天。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僧人在自然中的清脩生活,通過“峰北峰南”、“夕陽鍾”、“花洞遊鹿”、“夜咒釣龍”等意象,展現了僧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処。詩中“七字詩才清似水,三生骨相古於松”表達了詩人對自己詩才和僧人形象的自我評價,清新脫俗,古樸莊重。結尾的“羨師方外全無事,衹個蒲團又過鼕”則流露出對僧人超脫塵世生活的曏往和羨慕。

張翥

元晉寧人,字仲舉,號蛻庵。豪放不羈,好蹴鞠,喜音樂。少時家居江南,從學於李存、仇遠,以詩文名。順帝至正初,召爲國子助教,尋退居。修遼金元三史,起爲翰林編修,史成,升禮儀院判官。累遷河南平章政事,以翰林承旨致仕。爲詩格調甚高,詞尤婉麗風流。有《蛻庵集》。 ► 830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