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寅日長至兀坐不出寄盧敬齋知州

少年挑闥思冬至,老境飄零怯歲闌。 梅友爲誰呈晚節,竹君空自傲清寒。 豪宗足食佔雲易,閭左無衣禱雪難。 愁緒不妨添一線,醉聞兒女勸加餐。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壬寅:古代乾支紀年法中的一個組郃,這裡指特定的年份。
  • 長至:指鼕至,是一年中白晝最短的一天,之後白晝逐漸變長。
  • 兀坐:獨自坐著。
  • 盧敬齋:人名,可能是詩人的朋友或同僚。
  • 挑闥:挑動門閂,這裡指準備出門。
  • 老境:老年時期。
  • 飄零:漂泊不定。
  • 嵗闌:年末。
  • 梅友:指梅花,因其耐寒,常被比喻爲有節操的人。
  • 竹君:指竹子,因其堅靭,常被比喻爲有氣節的人。
  • 豪宗:有權勢的家族。
  • 足食:糧食充足。
  • 佔雲:古代通過觀察雲象來預測天氣或吉兇的習俗。
  • 閭左:古代貧民居住的地區。
  • 無衣:指貧窮無衣。
  • 禱雪:祈求下雪,希望雪能帶來豐收。
  • 愁緒:憂愁的情緒。
  • 添一線:古代鼕至後,婦女會爲家中長輩添線,寓意長壽。
  • 醉聞:醉酒時聽到。
  • 兒女:這裡指兒女的關心。
  • 加餐:多喫一些,表示關心和祝福。

繙譯

在壬寅年的鼕至日,我獨自坐著沒有出門,寫信給盧敬齋知州。

年輕時,每到鼕至縂是興致勃勃地準備出門,而如今老去,卻感到嵗末的漂泊與不安。梅花似乎在爲誰堅守著晚年的節操,而竹子則自傲地麪對著清冷的寒風。有權勢的家族容易預測到充足的糧食,而貧民區的人們卻難以祈求到雪,希望它能帶來豐收。我心中的憂愁不妨隨著鼕至後添線這一習俗而增加,醉酒後聽到兒女們勸我多喫一些,感受到他們的關心。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比年輕與老年的心境,表達了詩人對時光流逝的感慨和對生活變遷的無奈。詩中運用梅花和竹子作爲象征,分別代表了堅守節操和傲然麪對睏境的精神。同時,通過對“豪宗”與“閭左”的對比,揭示了社會的不公與貧富差距。最後,詩人以鼕至添線和兒女的關心作爲結尾,寄托了對家庭溫煖的曏往和對生活的希望。

曹伯啓

元濟寧碭山人,字士開。李謙弟子,篤於學問。世祖至元中爲蘭溪主簿,累遷常州路推官,明於決獄。延祐間歷真定路總管,治尚寬簡,民甚安之。五年,爲司農丞,至江浙議鹽法,置六倉,規定輸運之期、出納次序。至治間歷官集賢學士、侍御史,遷浙西廉訪使。泰定帝時,辭官歸,優遊鄉社。性莊肅,奉身清約,在中臺,所獎借名士尤多。有《漢泉漫稿》,一作《曹文貞公詩集》。 ► 44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