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用述懷韻寄吉甫師尹二公

物理盈虛豈易量,更闌尋繹月侵牀。 九年面壁師中夏,三策迴天黜異方。 駑馬不離芻牧地,輕鷗常佔水雲鄉。 誰能識得歸來趣,古是今非夢一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更闌(gēng lán):深夜。
  • 尋繹(xún yì):反覆推求。
  • 面壁:佛教用語,指靜坐修行,這裏指深思熟慮。
  • 中夏:中國。
  • 三策:指三次重要的決策或建議。
  • 迴天:比喻力量大,能扭轉難以挽回的局面。
  • (chù):貶斥,排斥。
  • 異方:異域,外國。
  • 駑馬(nú mǎ):劣馬。
  • 芻牧地(chú mù dì):放牧的地方。
  • 輕鷗:輕盈的海鷗。
  • 水雲鄉:指水天一色的地方,常用來形容隱逸之地。
  • 歸來趣:歸隱的樂趣。
  • 古是今非:古代的是,現在的不對,指時代變遷,價值觀不同。

翻譯

世間萬物的盈虛變化豈是輕易可以衡量的,深夜時分,我在月光照耀的牀上反覆思考。 有如九年面壁深思,師法中國,三次重要的決策扭轉了天命,排斥了外來的異端。 劣馬始終離不開放牧的草地,輕盈的海鷗總是佔據着水天一色的隱逸之地。 誰能真正理解歸隱的樂趣呢?古時候的對,現在看來卻是錯,這一切不過是一場夢。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物理盈虛、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表達了詩人對世事變遷的感慨和對歸隱生活的嚮往。詩中運用了對比和象徵的手法,如「駑馬」與「輕鷗」的對比,形象地描繪了不同生活狀態的選擇。結尾的「古是今非夢一場」深刻揭示了時間流逝帶來的價值觀變化,以及人生如夢的哲理。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詩人超脫世俗、追求心靈自由的理想。

曹伯啓

元濟寧碭山人,字士開。李謙弟子,篤於學問。世祖至元中爲蘭溪主簿,累遷常州路推官,明於決獄。延祐間歷真定路總管,治尚寬簡,民甚安之。五年,爲司農丞,至江浙議鹽法,置六倉,規定輸運之期、出納次序。至治間歷官集賢學士、侍御史,遷浙西廉訪使。泰定帝時,辭官歸,優遊鄉社。性莊肅,奉身清約,在中臺,所獎借名士尤多。有《漢泉漫稿》,一作《曹文貞公詩集》。 ► 446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