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子強也書詩以答之

有客附書至,封識墨尚新。 展讀笑良久,勸我歸及辰。 我豈不汝懷,愛此泉石鄰。 官事亦既簡,又多素心人。 劉生書滿家,揚叟酒味醇。 而況俱好客,有假眉不顰。 緬思霄壤間,實與逆旅均。 焉往非寄寓,奚必家園親。 置書桃笙底,且復樂我真。
拼音 分享图 朗读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封識(fēng shí):封緘並加以題識。
  • 展讀:打開閱讀。
  • 及辰:及時。
  • 泉石鄰:指隱居之地,與山泉岩石爲鄰。
  • 官事簡:指公務不繁忙。
  • 素心人:心地純潔、性情直率的人。
  • 劉生書滿家:指劉生家中藏書豐富。
  • 揚叟酒味醇:指揚叟釀的酒味道醇厚。
  • 好客:喜歡接待客人。
  • 假眉不顰(pín):指不皺眉,形容心情愉快。
  • 緬思霄壤間:遙想天地之間。
  • 逆旅:旅館,比喻人生如寄。
  • 奚必:何必。
  • 桃笙:桃枝竹編的席子。
  • 樂我真:享受我的真實生活。

翻譯

有客人送來一封信,封緘的墨跡還很新。打開閱讀後,我笑了很久,信中勸我及時歸隱。我怎能不思念你,但我愛這裏與山泉岩石爲鄰。公務已經不繁忙,周圍還有許多心地純潔的朋友。劉生家中藏書豐富,揚叟釀的酒味道醇厚。而且他們都好客,總是心情愉快。遙想天地之間,其實與旅館無異。無論去哪裏都是寄居,何必非得是家園。我把信放在桃枝竹蓆下,繼續享受我的真實生活。

賞析

這首作品表達了作者對隱居生活的嚮往和對友情的珍視。詩中,作者通過描述收到友人來信的情景,展現了自己對隱居生活的熱愛和對友人的思念。同時,通過對周圍環境的描繪,表達了對簡單生活的滿足和對友情的珍視。整首詩語言簡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生活的獨特見解和追求。

張養浩

張養浩

張養浩,字希孟,號雲莊,濟南(今屬山東)人,唐朝名相張九齡的弟弟張九皋的第23代孫。元代散曲家。少年知名,19歲被薦爲東平學正,歷官堂邑縣尹、監察御史、翰林學士、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等官職。在任監察御史時,因批評時政而爲權貴所忌,被免官。後復官至禮部尚書,參議中書省事。後因其父年邁,無人照顧,於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辭官家居,此後屢召不赴。文宗天曆二年(1329年),關中大旱,特拜陝西行臺中丞,辦理賑災,見饑民困苦萬分,難以賙濟,竟爲之痛哭,遂“散其家之所有”,“登車就道”,不久便積勞成疾病卒。追封濱國公,諡文忠。 ► 131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