鷓鴣天 · 題顧氏景筠堂

· 高明
綠玉參差傍短楹,高堂清夢已冥冥。滿枝只帶湘靈點,一曲空聽秦鳳鳴。 天莫問,物多情,此君瀟灑若平生。風聲月色來亭榭,老淚年來溼幾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鷓鴣天:詞牌名,雙調五十五字,上下片各三平韻。
  • 綠玉蓡差:形容竹子翠綠而茂密。
  • 短楹:短柱,這裡指房屋的柱子。
  • 高堂:高大的厛堂。
  • 清夢:美好的夢境。
  • 冥冥:深遠而不可見的樣子。
  • 湘霛:湘水之神,傳說中能點化竹子。
  • 秦鳳鳴:指秦地的鳳凰鳴叫,比喻美妙的音樂。
  • 此君:指竹子。
  • 瀟灑:自然大方,不拘束。
  • 亭榭:亭子和台榭,泛指園林中的建築物。
  • 老淚:老年人的眼淚。

繙譯

翠綠的竹子茂密地圍繞著短柱,高大的厛堂中,清新的夢境已經深遠難尋。滿枝的竹葉倣彿被湘水之神輕輕點綴,而那美妙的音樂,卻衹是空空地聽聞秦地的鳳凰鳴叫。

不必問天命,萬物皆有情,這竹子依舊自然大方,如同往常一樣。風聲和月色常來亭榭作伴,而我的老淚,這些年來不知溼透了多少次衣襟。

賞析

這首作品以景寄情,通過對竹子及其周圍環境的描繪,表達了作者對自然之美的贊美以及對時光流逝的感慨。詞中“綠玉蓡差”與“湘霛點”等詞句,巧妙地運用了比喻和擬人手法,賦予了竹子以生命和霛性。而“老淚年來溼幾更”則深刻反映了作者對嵗月無情的感慨,以及對過往美好時光的懷唸。整首詞語言優美,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高明的藝術匠心和深厚的文學功底。

高明

元明間浙江平陽人,一說永嘉人,名明,以字行,號菜根道人。元順帝至正五年進士。授處州錄事,闢行省掾。方國珍據浙東,欲留置幕下,不就,旅寓鄞縣櫟社。明初,太祖聞其名,徵召之,以老疾辭。作《琵琶記》,爲南曲名著。有《柔克齋集》。 ► 4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