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韻酬高應文

· 高明
曾向天涯釣六鰲,引帆風緊隔銀濤。 江山有恨英雄老,天地無情雨露高。 七國遊談厭犀首,十年奔走嘆狐毛。 爭如蓑笠秋江上,自鱠鱸魚買濁醪。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六鰲:傳說中海中的巨龜,這裏比喻釣到的巨大成就。
  • 引帆風緊隔銀濤:形容航海時帆船迎風破浪的情景。
  • 七國遊談厭犀首:指遊歷各國,與諸侯談論,已經厭倦了這種生活。
  • 狐毛:比喻瑣碎、微不足道的事情。
  • 爭如:不如。
  • 蓑笠:蓑衣和斗笠,是古代農民或漁夫的雨具。
  • 鱠鱸魚:鱠魚和鱸魚,這裏泛指各種魚類。
  • 濁醪:指未經過濾的酒,通常指農家自釀的酒。

翻譯

曾經在天涯海角釣取傳說中的六鰲,帆船迎着強勁的風,破浪前行。 江山依舊,但英雄已老,天地無情,雨露依舊豐沛。 遊歷七國,與諸侯談論,已經厭倦了這種生活,十年奔波,感嘆瑣碎無謂。 不如穿上蓑衣,戴上斗笠,在秋天的江上,自己捕魚,買些濁酒,自在逍遙。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過去遊歷和政治生涯的厭倦,以及對田園生活的嚮往。詩中,「釣六鰲」和「引帆風緊隔銀濤」描繪了詩人曾經的壯志和冒險,而「江山有恨英雄老」則透露出對時光流逝的無奈。後兩句通過對比「七國遊談」和「十年奔走」的疲憊,與「蓑笠秋江上,自鱠鱸魚買濁醪」的寧靜生活,強烈表達了對簡樸生活的渴望和對世俗紛擾的厭倦。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情感真摯,展現了詩人超脫世俗,嚮往自然的高潔情懷。

高明

元明間浙江平陽人,一說永嘉人,名明,以字行,號菜根道人。元順帝至正五年進士。授處州錄事,闢行省掾。方國珍據浙東,欲留置幕下,不就,旅寓鄞縣櫟社。明初,太祖聞其名,徵召之,以老疾辭。作《琵琶記》,爲南曲名著。有《柔克齋集》。 ► 4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