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諸功臣像二十六首故開國輔運推誠宣力武臣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參軍國事太傅中軍右丞相徵北大將軍魏國公中山

高皇下江南,鄂公實軍冠。 喑嗚人盡靡,跳蕩敵中斷。 彭蠡赭漢宮,吳臺築京觀。 長驅搏燕都,單于夜奔竄。 遂與中山王,功割天下半。 轅門落天星,短造屈長算。 如礪身後盟,撫髀異時嘆。 寂寂踰百年,帝綸復昭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喑嗚(yīn wū):形容聲音低沉而有力。
  • :倒下,這裏指被打敗。
  • 彭蠡:即鄱陽湖,位於江西省北部。
  • (zhě):紅色,這裏指血跡。
  • 京觀:古代戰爭中,勝利者爲了炫耀武功,收集敵人的屍體堆積起來,封土而成的高冢。
  • 單于:古代匈奴的君主稱號。
  • :磨刀石,比喻長久不變。
  • 撫髀(fǔ bì):撫摸大腿,表示惋惜或思考。
  • 帝綸:帝王的詔令。

翻譯

高皇(明太祖朱元璋)南下征服江南,鄂公(徐達)實際上是軍隊的領袖。他的聲音低沉有力,使得所有人都被打敗,他的軍隊跳躍前進,敵人被從中切斷。在彭蠡湖(鄱陽湖)血染漢宮,吳地建立了京觀以紀念勝利。長驅直入攻打燕都(北京),匈奴的單于連夜逃竄。因此與中山王(徐達)一起,他們的功績分割了天下的半壁江山。轅門落下天上的星辰,短小的刀劍屈服於長遠的計謀。如磨刀石般的誓言在死後依然堅定,撫摸大腿的異時嘆息。沉寂了超過百年,帝王的詔令再次昭示輝煌。

賞析

這首作品讚頌了明朝開國功臣徐達的英勇與功績。詩中通過描繪徐達在戰場上的威武形象和其對明朝建立的巨大貢獻,展現了他的軍事才能和歷史地位。詩中「喑嗚人盡靡」和「跳蕩敵中斷」生動描繪了徐達的勇猛和戰場的激烈,而「遂與中山王,功割天下半」則直接點明瞭他的功勳。最後,通過對徐達身後榮譽的提及,表達了對其不朽功業的敬仰和懷念。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是對徐達這一歷史人物的生動寫照。

王世貞

王世貞

明蘇州府太倉人,字元美,自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官刑部主事。楊繼盛因彈劾嚴嵩而下獄,世貞時進湯藥,又代其妻草疏。楊死,復棺殮之。嚴嵩大恨。會韃靼軍入塞,嵩諉過於世貞父薊遼總督王忬,下獄。世貞與弟王世懋伏嵩門乞貸,忬卒論死,兄弟號泣持喪歸。隆慶初訟父冤,復父官。後累官刑部尚書,移疾歸。好爲古詩文,始與李攀龍主文盟,主張文不讀西漢以後作,詩不讀中唐人集,以復古號召一世。攀龍死,獨主文壇二十年。於是天下鹹望走其門,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盡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觚不觚錄》、《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