厓山感興四首

延鄜幽薊恃相強,草草空驚創業荒。 敢謂越裳還作貢,早憐荊楚已稱王。 虞淵自古悲潛日,葛屨何人戒履霜。 否塞再開真宰意,似應天爲聖明祥。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延鄜幽薊(yán fū yōu jì):指中國古代的四個地名,延指延安,鄜指鄜州,幽指幽州,薊指薊州,這裡泛指北方邊疆地區。
  • 越裳:古代南方的一個國家,這裡指代南方的邊遠地區。
  • 荊楚:指古代楚國,位於今湖北一帶。
  • 虞淵:古代神話中的深淵,比喻極深的地方,這裡可能指深重的睏境。
  • 葛屨(gé jù):用葛藤編織的鞋,這裡比喻簡陋的生活條件。
  • 履霜:踩在霜上,比喻經歷艱難睏苦。
  • 否塞(pǐ sè):閉塞不通,這裡指政治上的睏境或阻礙。
  • 再開:重新開啓或恢複。
  • 真宰:指天意或命運。
  • 聖明:指英明的君主。

繙譯

北方的延鄜幽薊地區依靠強大的力量,卻草率地感歎創業的荒涼。 敢說南方的越裳還會來朝貢,早已知道荊楚之地已經自立爲王。 自古以來,虞淵深淵讓人悲歎潛伏的日子,葛屨簡陋的鞋子讓人警惕經歷霜凍的艱難。 政治上的睏境再次開啓,這真的是天意的安排,似乎預示著爲聖明的君主帶來吉祥。

賞析

這首詩通過對北方邊疆和南方地區的對比,表達了對國家政治侷勢的深刻關注和憂慮。詩中“延鄜幽薊”與“越裳”、“荊楚”形成地理上的對比,反映了詩人對國家邊疆安全的擔憂。同時,通過“虞淵”、“葛屨”等意象,詩人抒發了對國家深陷睏境的悲歎,以及對未來可能的政治變革的期待。最後兩句則透露出詩人對天命和聖明君主的信仰,表達了一種樂觀的政治願景。

王漸逵

明廣東番禺人,字用儀,一字鴻山,號青蘿子、大隱山人。正德十二年進士,官刑部主事。以養母請告,家居十餘年,後至廣州,適有詔,養病逾三年者不復敘用。乃赴會稽,謁王陽明墓,與其門人講學。久之乃歸。後覆被薦入京,言事不報,復乞歸。嘉靖三十七年十二月卒。有《青蘿文集》。 ► 78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