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山人公臨卜築陽羨賦寄一首
京洛饒賢貴,吳會富華腴。
雖復堪身筴,要非中所愉。
仰希上皇風,俯卜靜者廬。
荊渚無濁流,陽羨有幽區。
山自離墨來,溪由罨畫舒。
以茲耕蠶業,不復廢詩書。
春問茶女茶,秋逐漁父漁。
朝飢拾野穗,晚供剪畦蔬。
蓬累故何滯,鴳適當更餘。
竊從柴桑叟,相爲詠移居。
毋使車馬知,令汝蒼苔疏。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卜築:選擇建築的地方。
- 陽羨:地名,今江蘇省宜興市。
- 京洛:指京城洛陽,這裏泛指繁華都市。
- 吳會:指吳地,即今江蘇一帶。
- 華腴:指富裕繁華。
- 筴:同「策」,計劃、打算。
- 上皇風:指上古時期的淳樸風氣。
- 荊渚:指荊江,長江在湖北境內的部分。
- 離墨:山名,在今江蘇宜興。
- 罨畫:指美麗的圖畫,這裏形容溪水如畫。
- 蓬累:指隨風飄蕩的蓬草。
- 鴳:一種小鳥。
- 柴桑叟:指陶淵明,因其曾隱居柴桑(今江西九江)。
翻譯
在繁華的京城洛陽和富裕的吳地,雖然生活條件優越,但這些並不是我內心真正渴望的。我向往的是上古時期的淳樸風氣,選擇在寧靜的地方建造我的居所。荊江的水清澈無比,陽羨則有着幽靜的區域。山脈從離墨山蜿蜒而來,溪水如美麗的畫卷般展開。在這裏,我從事耕作和養蠶,同時也未曾放棄詩書。春天詢問採茶的女子,秋天跟隨漁夫捕魚。早晨飢餓時拾取野外的穀穗,晚上則剪取菜園的蔬菜。像隨風飄蕩的蓬草,我在這裏滯留,小鳥也恰好在此時鳴叫。我私下裏向陶淵明學習,吟詠着移居的詩篇。不讓車馬知道這裏,以免讓蒼苔變得稀疏。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繁華都市生活的厭倦和對田園生活的嚮往。詩人通過對比京洛的賢貴和吳會的華腴,表達了自己對物質繁華的不屑一顧,更傾向於追求內心的寧靜和自然的美好。詩中描繪的陽羨山水,如離墨山和罨畫溪,展現了詩人對自然景色的熱愛和嚮往。通過耕作、養蠶、採茶、捕魚等田園生活的描寫,詩人表達了對簡樸生活的滿足和對詩書文化的堅持。最後,詩人以陶淵明爲榜樣,表達了自己隱居的決心和對寧靜生活的珍視。整首詩語言優美,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對理想生活的追求和對自然的熱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