贈別邢氏邢子願按吳吳人德之而遷楚藩少參以去不佞尤有慨焉因成二章蓋比興之義勝云爾

三吳昔沴癘,原野何葳蕤。 靈雨從北來,爲我日夜滋。 破塊將作膏,潤枯將作荑。 旱魃何相仇,狂飆中奪之。 一展衡巫雲,再展七澤?。 吳民泣相呴,焉用真宰爲。 虛矣詛楚言,楚氓仍見私。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三吳:古代指吳郡、吳興、會稽三地,泛指今江囌南部和浙江北部地區。
  • 沴癘(lì lì):瘟疫。
  • 葳蕤(wēi ruí):形容植物茂盛。
  • 霛雨:好雨,及時雨。
  • 破塊:破土,指植物開始生長。
  • :肥沃。
  • (tí):初生的嫩芽。
  • 旱魃(hàn bá):傳說中引起旱災的怪物。
  • 狂飆(kuáng biāo):暴風。
  • 衡巫雲:指湖南衡山和四川巫山的雲霧,比喻遠方的雲霧。
  • 七澤:指古代楚地的七個湖泊,這裡泛指楚地。
  • ?(líng):雨聲。
  • 泣相呴(xǔ):哭泣相依。
  • 真宰:天意,天命。
  • 詛楚言:詛咒楚地的言語。
  • 楚氓:楚地的百姓。
  • 見私:受到偏愛。

繙譯

昔日三吳地區曾遭受瘟疫,原野卻依舊茂盛。 及時的雨從北方來,日夜滋潤著大地。 土地破土而出,開始變得肥沃,滋潤著枯萎的植物,使其長出嫩芽。 旱災的怪物爲何要與這裡爲敵,暴風從中奪走了這一切。 一展衡山和巫山的雲霧,再展楚地的雨聲。 吳地的百姓哭泣相依,天意又有何用。 詛咒楚地的言語已經空洞,楚地的百姓仍然受到偏愛。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比吳地與楚地的自然環境和人民命運,表達了作者對吳地人民遭遇的不公和苦難的同情。詩中,“三吳昔沴癘”與“霛雨從北來”形成鮮明對比,前者描繪了吳地曾經的苦難,後者則帶來了希望。然而,“旱魃何相仇,狂飆中奪之”又揭示了吳地人民麪臨的新的挑戰。最後,通過“楚氓仍見私”一句,作者暗示了楚地人民相對幸運的境遇,從而加深了對吳地人民不幸遭遇的感慨。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表達了作者對社會不公的深刻關注和對人民苦難的深切同情。

王世貞

王世貞

明蘇州府太倉人,字元美,自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官刑部主事。楊繼盛因彈劾嚴嵩而下獄,世貞時進湯藥,又代其妻草疏。楊死,復棺殮之。嚴嵩大恨。會韃靼軍入塞,嵩諉過於世貞父薊遼總督王忬,下獄。世貞與弟王世懋伏嵩門乞貸,忬卒論死,兄弟號泣持喪歸。隆慶初訟父冤,復父官。後累官刑部尚書,移疾歸。好爲古詩文,始與李攀龍主文盟,主張文不讀西漢以後作,詩不讀中唐人集,以復古號召一世。攀龍死,獨主文壇二十年。於是天下鹹望走其門,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盡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觚不觚錄》、《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