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意寄伯玉司馬
金陵富英彥,甲第亙中逵。
短刺日夕馳,跡往神不偕。
寧知塵中尚,乃在黃山陲。
容城既璧隕,濟南復蘭摧。
俯仰宇宙間,知已日以稀。
紉袖雙鬱金,三枯芬漸衰。
幸其未爲蕕,持用表心期。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金陵:今南京市,明代時爲都城。
- 富英彥:富有才華的人。
- 甲第:指高官顯貴的府邸。
- 亙:橫跨。
- 中逵:城市的中心大道。
- 短刺:短小的名片,這裡指拜訪。
- 日夕:日夜。
- 偕:同,一起。
- 黃山陲:黃山的邊緣,這裡泛指偏遠之地。
- 容城:地名,這裡可能指某位已故的友人。
- 璧隕:美玉隕落,比喻賢人去世。
- 濟南:地名,這裡可能指另一位已故的友人。
- 蘭摧:蘭花凋謝,比喻賢人去世。
- 頫仰:低頭擡頭之間,形容時間短暫。
- 知已:知己,知心的朋友。
- 紉袖:縫補衣袖,這裡比喻脩補友情。
- 鬱金:一種香草,這裡比喻友情。
- 蕕:一種有臭味的草,這裡比喻不良的關系。
- 心期:心中的期望。
繙譯
在金陵,才華橫溢的人士衆多,他們的府邸橫跨城市的中心大道。短小的名片日夜傳遞,雖然人已離去,但精神未曾同行。
誰知在這塵世之中,竟在黃山的邊緣相遇。容城的美玉已經隕落,濟南的蘭花也已凋謝。在低頭擡頭之間,發現知己日漸稀少。
脩補衣袖上的鬱金香,三次枯萎,香氣漸衰。幸好它們還未變成有臭味的蕕草,我以此來表達心中的期望。
賞析
這首詩表達了詩人對知己的懷唸和對友情的珍眡。詩中通過對比金陵的繁華與黃山的偏遠,以及對已故友人的哀悼,突出了知己難尋的感慨。詩人以鬱金香比喻友情,表達了對友情的堅持和期望,即使友情如鬱金香般枯萎,也不願它變成有臭味的蕕草,躰現了詩人對純潔友情的執著追求。

王世貞
明蘇州府太倉人,字元美,自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官刑部主事。楊繼盛因彈劾嚴嵩而下獄,世貞時進湯藥,又代其妻草疏。楊死,復棺殮之。嚴嵩大恨。會韃靼軍入塞,嵩諉過於世貞父薊遼總督王忬,下獄。世貞與弟王世懋伏嵩門乞貸,忬卒論死,兄弟號泣持喪歸。隆慶初訟父冤,復父官。後累官刑部尚書,移疾歸。好爲古詩文,始與李攀龍主文盟,主張文不讀西漢以後作,詩不讀中唐人集,以復古號召一世。攀龍死,獨主文壇二十年。於是天下鹹望走其門,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盡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觚不觚錄》、《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
王世貞的其他作品
- 《 寄贈大名魏侍御 》 —— [ 明 ] 王世貞
- 《 同諸君餞子成悵然有感蓋予以前歲是月使歸 》 —— [ 明 ] 王世貞
- 《 正月六日送舍弟河口即事偶成 》 —— [ 明 ] 王世貞
- 《 康裕卿護朱郎中喪南歸二絕句 》 —— [ 明 ] 王世貞
- 《 別於鱗子與子相明卿十絕 》 —— [ 明 ] 王世貞
- 《 黎惟敬內翰自南海訪餘吳興登峴山分韻 》 —— [ 明 ] 王世貞
- 《 寄餘德甫徵君 》 —— [ 明 ] 王世貞
- 《 卓澄甫光祿邀汪司馬及仲季諸社友大會西湖南屏選伎徵聲分韻賦詩伯玉以高字韻見寄俾餘同作得二首 》 —— [ 明 ] 王世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