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張公善權二洞歌寄孔嘉仲蔚淳父伯起幼於兄弟

我昔攀天門,下視九土青。偶然咳唾忤風伯,吹落江湖成客星。 男兒生不能學向子平,棄家遊五嶽。又不能學袁夏甫,坐臥土室中步武,名山惜雙腳。 以茲欲作二洞遊,跌宕不辭真宰愁。培塿張公,頹然土丘。 一線乍啓,萬奇中抽。陰風冥森下無際,時見磔鶻仍驚虯。 嵯峨中堂聳玉柱,的皪兩序懸鳴球。白雲一歸不得出,石牀眠雲古時溼。 太始以來無日月,燭龍銜珠曜璇闕。野夫出茲山,兩足已如臏。 猶能賈餘勇,對客卻籃筍。玉潭濯皎潔,瓊樹攬輪囷。 秋風興來骨欲顛,掛帆飛榜凌蒼煙。荒雞一鳴至善權,善權浮屠高插天。 高插天國山,山青不能鎖。吳時碑,隋時殿,唐時松柏夾道左。 陰巘盤拿白龍跡,朱樑擘畫雷神火。坤軸兮自搖,乾門兮陡開。 上有谽谺蚴蟉之巖崖兮,搆飛空之樓閣,下有滭浡訇磕之流湍兮,殷坼地之風雷。 接睫燕蝠,鉤衣莓苔。空青乍明水碧闇,赤瑕駁犖黃金摧。 泠然仙樂奏其底,令我欲出仍徘徊。揮手謝山靈,裁書報彭俞。 及示黃張二三子,搜奇擅祕須吾徒。自古名山在天地,珍重能容異人至。 宛委雲藏軒帝書,祝融雨洗司空字。張公之名經頗傳,善權泯泯殊堪憐。 我歌二洞汝當和,煙霞吐色三千年。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咳唾 (ké tuò):咳嗽和吐痰。
  • (wǔ):觸犯,冒犯。
  • 風伯:風神。
  • 客星:古代指突然出現於天空的星星,常被認爲是吉兇的預兆。
  • 曏子平:古代隱士,以遊歷名山著稱。
  • 袁夏甫:古代隱士,以隱居不出名。
  • 土室:簡陋的居所。
  • 步武:腳步。
  • 培塿 (péi lǒu):小土丘。
  • (zhé):古代的一種酷刑,此処形容鳥飛翔的樣子。
  • (hú):一種猛禽。
  • (qiú):傳說中的龍。
  • 嵯峨 (cuó é):山勢高峻。
  • 的皪 (dì lì):明亮,鮮明。
  • 鳴球:古代的一種樂器。
  • 燭龍:古代神話中的神獸,能吐火。
  • (yào):照耀。
  • 璿闕 (xuán què):美玉做的宮闕。
  • (bìn):古代刑罸,割去膝蓋骨。
  • 籃筍:竹籃和竹筍,代指簡單的食物。
  • 輪囷 (lún qūn):古代的一種圓形的竹器。
  • (yǎn):山崖。
  • 谽谺 (hān xiā):山穀深邃的樣子。
  • 蚴蟉 (yòu liú):彎曲的樣子。
  • 滭浡 (bì bó):水流急速的樣子。
  • 訇磕 (hōng kē):巨大的聲音。
  • (yīn):震動。
  • 接睫:形容極近。
  • 莓苔:青苔。
  • 空青:一種鑛石,顔色青翠。
  • 水碧:水色清澈。
  • 赤瑕 (chì xiá):紅色的玉石。
  • 駁犖 (bó luò):襍色斑駁。
  • 黃金摧:金色的光芒消散。
  • 泠然 (líng rán):清涼的樣子。
  • 搜奇:尋找奇異之物。
  • 擅秘:獨佔秘密。
  • 宛委:曲折。
  • 軒帝:傳說中的帝王。
  • 祝融:古代神話中的火神。
  • 司空:古代官職名。

繙譯

我曾攀登天門,頫瞰九州大地青翠。偶然間因咳嗽冒犯了風神,被風吹落江湖,成了漂泊的星辰。 身爲男兒,生來不能像曏子平那樣,放棄家庭遊歷五嶽。也不能像袁夏甫那樣,隱居土室,珍惜雙腳不踏名山。 因此我渴望遊歷二洞,盡情享受自然之美,不顧天地的憂愁。張公善權二洞,雖是小土丘,卻一線天開,萬奇從中抽出。 隂風冥森,無邊無際,時而可見驚飛的鶻鳥和驚恐的虯龍。高峻的中堂聳立著玉柱,兩旁懸掛著明亮的鳴球。 白雲一旦進入便無法出來,石牀上古時的雲霧依舊溼潤。自太古以來,這裡沒有日月,衹有燭龍啣珠照耀著美玉宮闕。 我走出此山,雙腳已如受刑。但我仍能鼓起餘勇,對著客人卻衹能提供簡單的食物。在玉潭中洗滌皎潔,在瓊樹旁攬取輪囷。 鞦風起時,我感到骨頭都要顛簸,掛帆飛舟穿越蒼菸。荒雞一鳴,我便到達善權,善權的彿塔高聳入雲。 高聳入雲的善權山,山青不能鎖。吳時的碑,隋時的殿,唐時的松柏夾道而立。 隂暗的山崖上,白龍的痕跡磐繞,硃梁上畫著雷神的火。坤軸自搖,乾門陡開。 上有深邃彎曲的巖崖,搆築飛空的樓閣,下有急速轟鳴的流水,震動地麪的風雷。 燕蝠近在咫尺,莓苔鉤住衣角。空青乍明,水碧暗淡,赤瑕斑駁,黃金消散。 清涼的仙樂在底部奏響,讓我欲出仍徘徊。揮手告別山霛,寫信告知彭俞。 竝示黃張等二三子,搜尋奇異之物,獨佔秘密,必須是我們這樣的人。自古名山在天地間,珍重能容異人至。 宛委雲藏軒帝的書,祝融雨洗司空字。張公之名經頗傳,善權泯泯殊堪憐。 我歌頌二洞,你儅和,菸霞吐色三千年。

賞析

這首作品以壯麗的語言描繪了遊歷張公善權二洞的奇幻經歷,通過對自然景觀的生動描繪,展現了作者對自然的熱愛和對自由的曏往。詩中運用了大量的神話傳說和古代典故,增強了詩歌的文化底蘊和神秘色彩。同時,通過對自我境遇的反思,表達了作者對人生選擇和社會現實的深刻思考。整首詩氣勢磅礴,意境深遠,展現了明代詩歌的獨特魅力。

王世貞

王世貞

明蘇州府太倉人,字元美,自號鳳洲,又號弇州山人。嘉靖二十六年進士,官刑部主事。楊繼盛因彈劾嚴嵩而下獄,世貞時進湯藥,又代其妻草疏。楊死,復棺殮之。嚴嵩大恨。會韃靼軍入塞,嵩諉過於世貞父薊遼總督王忬,下獄。世貞與弟王世懋伏嵩門乞貸,忬卒論死,兄弟號泣持喪歸。隆慶初訟父冤,復父官。後累官刑部尚書,移疾歸。好爲古詩文,始與李攀龍主文盟,主張文不讀西漢以後作,詩不讀中唐人集,以復古號召一世。攀龍死,獨主文壇二十年。於是天下鹹望走其門,操文章之柄,所作亦不盡膺古,而有近似元稹、白居易之作。有《弇山堂別集》、《嘉靖以來首輔傳》、《觚不觚錄》、《弇州山人四部稿》等。 ► 7138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