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亭

會稽山水佳,東晉乃多賢。 清芬駐林滸,散逸同雲煙。 石刻昔所見,彷佛如所傳。 世遠道已湮,父老猶能言。 短篁自叢翳,駢山更蒼妍。 養浩貯深望,匡居豈徒然。 君看東山出,淮海無腥羶。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會稽:古代地名,今浙江紹興一帶。
  • 東晉: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朝代,公元317年至420年。
  • 清芬:清新的香氣。
  • 林滸:林邊的水濱。
  • 散逸:分散,飄散。
  • 石刻:刻在石頭上的文字或圖案。
  • 彷佛:似乎,好像。
  • 世遠:時代久遠。
  • 道已湮:道理或事蹟已經湮沒。
  • 短篁:短小的竹子。
  • 叢翳:密集遮蔽。
  • 駢山:連綿的山峯。
  • 蒼妍:蒼翠美麗。
  • 養浩:培養宏大的氣度。
  • 貯深望:積聚深遠的期望。
  • 匡居:正直地居住。
  • 東山:山名,此處可能指東晉時期的隱士居住地。
  • 淮海:地區名,指淮河流域和海濱地區。
  • 腥羶:腥臭味,比喻世俗的污濁。

翻譯

會稽的山水景色優美,東晉時期更是人才輩出。清新的香氣停留在林邊的水濱,賢人的事蹟如同雲煙般飄散。我曾見過那些古老的石刻,它們彷彿在訴說着往昔的故事。隨着時間的流逝,那些事蹟和道理已經湮沒,但當地的父老們仍然能夠講述。短小的竹子密集地遮蔽着,連綿的山峯蒼翠而美麗。我在這裏培養宏大的氣度,積聚着深遠的期望,正直地居住並非徒勞。看看那些從東山出來的賢人,他們讓淮海地區不再有世俗的污濁。

賞析

這首作品描繪了會稽山水的美麗和東晉時期人才的盛況,通過對比古今,表達了對古代賢人的敬仰和對清雅生活的嚮往。詩中運用了豐富的意象,如「清芬駐林滸」、「短篁自叢翳」等,生動地勾勒出一幅自然與人文和諧共存的畫面。同時,通過對「石刻」、「世遠道已湮」等詞語的運用,傳達了對歷史變遷的感慨和對傳統文化的珍視。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對美好生活的追求和對歷史的深刻思考。

王漸逵

明廣東番禺人,字用儀,一字鴻山,號青蘿子、大隱山人。正德十二年進士,官刑部主事。以養母請告,家居十餘年,後至廣州,適有詔,養病逾三年者不復敘用。乃赴會稽,謁王陽明墓,與其門人講學。久之乃歸。後覆被薦入京,言事不報,復乞歸。嘉靖三十七年十二月卒。有《青蘿文集》。 ► 782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