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曲歌辭 · 大酺樂

毘陵震澤九州通,士女歡娛萬國同。 伐鼓撞鐘驚海上,新妝袨服照江東。 梅花落處疑殘雪,柳葉開時任好風。 火德雲官逢道泰,天長地久屬年豐。
拼音

所属合集

#大酺

注釋

大酺:聚飲。封建帝王爲表示歡慶,帝賜大酺,特許民間舉行大聚飲三天。後用以表示大規模慶賀。 毘陵:古地名,亦作“毗陵”。本春秋時吳季札封地延陵邑 。西漢置縣,治所在今江蘇省常州市。三國吳時,爲毗陵典農校尉治所。晉太康二年始置郡,治所移丹徒。歷代廢置無常,後世多稱今江蘇常州一帶爲毗陵。 宋·陸遊 《老學庵筆記·卷十》:“今人謂貝州爲甘州,吉州爲廬陵, 常州爲毗陵。” 震澤:湖名,即今江蘇太湖。《書·禹貢》:“三江旣入, 震澤厎定。” 九州:古代分中國爲九州,但説法不一。《書·禹貢》作 冀、兗、靑、徐、揚、荆、豫、梁、雍;《爾雅·釋地》有 幽、營州而無靑、梁州;《周禮·夏官·職方》有幽、幷州而無徐、 梁州。後以“九州”泛指天下,全中國。 士女:泛指人民、百姓。 萬國:萬邦、天下、各國。 伐鼓:敲鼓。 新妝:謂女子新扮飾好的容色。南朝陳·徐陵《〈玉臺新詠〉序》:“至如靑牛帳裏,餘曲旣終;朱鳥窗前,新妝已竟。” 袨服:盛服、艷服。宋·洪邁《夷堅乙志·胡氏子》:“俄一女子袨服出,光麗動人。”

《大酺》是唐代詩人杜審言所寫的一首七言律詩。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前後,杜審言在晉陵郡江陰縣(今江蘇江陰縣)任縣丞、縣尉等地方小官時,寫下不少詩,流傳至今的以《大酺》爲題的就有兩篇。這首詩寫得別開生面,突出表現民間的歡娛,那熱鬧的場面如同慶豐收或過傳統的盛大節日一樣,傳達了詩人與民同樂的情緒。

賞析

酺指的是百姓聚集在一起飲宴。古時國家有“吉慶”事,允許百姓聚飲。其中一首《大酺》作於永昌元年(公元689年),因武則天選擇正月慶祝自己加尊號“聖母神皇”,“親享明堂,大赦天下,改元,大酺日。”(《舊唐書·則天皇后紀》)杜審言的詩從正面贊頌武則天的功德。 而這首《大酺》詩,大槪作於天授元年(公元690年)武則天改唐爲周之後,因此詩裏有“火德雲官”之稱。因爲以五行相推武周是火德。這首《大酺》詩寫得別開生面,突出表現民間的歡娛,那熱鬧的場面如同慶豐收或過傳統的盛大節日一樣,傳達了詩人與民同樂的情緒。我國古代封建統治者是禁止百姓聚飲的,漢律規定,三人以上,無故群飲,罰金四兩。唐亦有類似規定。百姓平時難得有歡聚開懷暢飲的機會,所以“大酺”時民情振奮,鐘鼓齊鳴,歡聲雷動。從詩中表現出百姓的物資生活和精神狀態,也反映了當時國力的強盛,經濟的繁榮,一派太平盛世的景象。 這首詩發端別致,起句七箇字連舉三箇地名,毘陵、震澤、九州,而最後以一“通”字,把它們的關係明确固定下來,構成一箇恢宏遼闊的意境。毘陵代指詩人當時任職的江陰縣,江陰爲晉陵郡所屬,毘陵爲晉陵古名。詩歌常用古名,以求典雅不俗。同理用震澤不用太湖。“毘陵”、“震澤”除聲音響亮、聲調和諧外,還給人以豐富的意象。這句詩,從內容上看就是江陰通太湖達全國,但這句詩還爲全詩布置一箇曠大的背景,以利於感情的鋪陳。詩題爲“大酺”,不便從小縣寫起,因此詩人從大處落筆,以毘陵、震澤通天下包舉全國。次句接以“士女歡娛萬國同”,指男男女女飲酒作樂,歡度這普天同慶的日子。 頷聯具體敍述“士女歡娛”的景象。詩中衹選擇了“伐鼓撞鐘”的場面,幷以“驚海上”的夸張表現了慶祝活動聲勢的浩大。又以“新妝袨服”光彩“照江東”來渲染慶祝場面的熱烈壯觀。清《石園詩話》認爲這聯詩與“啼鳥驚殘夢,飛花攪獨愁”,“雲霞出海曙,梅柳渡江春”等均爲審言名句。 頸聯“梅花落處疑殘雪,柳葉開時任好風”,寫景兼抒情。梅花飄落,柳葉新發,正是乍暖還寒的初春季節。皚皚“白雪”,陣陣冷香,靑靑柔條,絲絲暖馨,形成一派春回大地的景象。春,即使萬象更新又給人以希望。柳遇好風,比喩民逢明君,暗寓皇恩浩蕩如春風。 尾聯以贊頌和祈願作結。“火德雲官逢道泰”,是寫武則天順民意得大道,文武群臣時運亨通。“天長日久屬年豐”,承上句意,爲百姓祈福,但願國家長存,年年歲歲五穀豐登。詩以民情開始,又以寫民願作結。首尾相應,自然渾成。 杜審言這首《大酺》正如胡應麟所評説的“極高華雄整”。若就其所要表現的《大酺》主題來説,其形式是精美得當的,而且內容和形式也達到了高度的統一。這首詩的突出特點是氣象博大,給讀者以高華雄整的美感。這雖然與造意取詞、取象設色有關,但更主要的在於詩人的心胸和氣質以及藝術修養等。
杜審言

杜審言

杜審言,字必簡,唐朝襄州襄陽(今湖北襄陽)人,後遷居河南鞏縣,官修文館直學士。唐高宗咸亨進士,唐中宗時,因與張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峯州(今越南越池東南)。曾任隰城尉、洛陽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館直學士,與李嶠、崔融、蘇味道被稱爲“文章四友”,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樸素自然。其五言律詩,格律謹嚴。原有集,已散佚,後人輯有《杜審言詩集》。 ► 43篇诗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