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敬亭:山名,在今安徽宣城北。
- 埋玉樹:比喻才德之士的逝世。
- 蔣徵君:指蔣華,徵君是對有才德而隱居不仕的人的尊稱。
- 相如草:指司馬相如的草書,這裏比喻蔣華的才華。
- 封禪文:古代帝王封禪時所寫的文章,這裏比喻蔣華未能實現的抱負。
- 池臺:指蔣華生前的居所。
- 詞賦:指蔣華的文學作品。
- 凌雲:比喻志向高遠或文筆雄健。
- 延陵劍:傳說春秋時吳國公子季札掛劍于徐君墓前,以示不忘舊友。這裏比喻李白對蔣華的懷念。
- 古墳:指蔣華的墳墓。
翻譯
敬亭山下,玉樹般的人才已被埋葬,我知道那是蔣徵君。 如何才能得到相如那樣的草書,而今只剩下未能實現的封禪文。 池臺之上,月光依舊,而你的詞賦曾高聳入雲。 我獨自掛起延陵劍,千秋萬代,它依舊在古墳前。
賞析
這首作品是李白爲哀悼友人蔣華而作。詩中,李白以敬亭山埋葬的「玉樹」比喻蔣華的才華與逝去,表達了對友人才華的讚賞與對其逝世的哀痛。通過「相如草」與「封禪文」的對比,凸顯了蔣華未能施展抱負的遺憾。後兩句則通過「池臺空有月」與「詞賦舊凌雲」的描繪,回憶了蔣華生前的文學成就與高遠志向。結尾的「延陵劍」與「古墳」則寄託了李白對友人的深切懷念與不朽的敬意。整首詩情感深沉,語言凝練,展現了李白對友情的珍視與對才華的推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