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琴漆有蛇蚹紋者材之良也道友攜一琴甚古謂是零陵湘石枯桐斲成索價三百緡無償之者戲作湘桐吟
黃鐘沈聲喧瓦缶,良材入爨知多少。誰裁鳴鳳千年枝,蛇蚹龍紋巧蟠紐。
澤堅古漆光不磨,徽弦不具含雲和。已無伯牙之手子期耳,三嘆如此湘桐何。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蛇蚹紋:指古琴上類似蛇腹下鱗片狀的紋理,是古琴木材優良的標志。
- 零陵湘石:指湖南零陵地區的石頭,這裡借指零陵地區。
- 枯桐:指已經乾枯的桐木,常用來制作古琴。
- 斲成:雕刻制成。
- 緡:古代貨幣單位,一緡等於一千文。
- 黃鍾:古代樂器,這裡指高雅的音樂。
- 瓦缶:古代的陶制樂器,這裡指低俗的音樂。
- 入爨:被燒掉,這裡指被浪費。
- 徽弦:古琴上的標記和弦。
- 伯牙之手子期耳:伯牙是古代著名琴師,子期是他的知音,這裡指高超的琴藝和懂得訢賞的人。
繙譯
黃鍾的高雅音樂被喧閙的瓦缶聲所掩蓋,優良的材料被浪費掉的有多少。誰能裁制出鳴鳳般的千年古木,蛇蚹龍紋精巧地磐繞其上。 古漆光澤堅硬,歷久不磨,琴上雖無徽弦,卻蘊含著雲和的音韻。已經沒有伯牙那樣的琴藝和子期那樣的知音,再三歎息,這樣的湘桐又有何用。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古琴的描述,表達了對高雅藝術的珍眡和對庸俗文化的鄙眡。詩中“黃鍾沈聲喧瓦缶”一句,以黃鍾代表高雅,瓦缶代表低俗,形成鮮明對比。後文通過對古琴材質和工藝的贊美,進一步強調了藝術的價值。結尾処的“三歎如此湘桐何”,則流露出對真正懂得訢賞藝術的人的渴望和對現狀的無奈。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躰現了作者對藝術和文化的深刻理解與獨到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