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顧問題張萱畫明皇擊敔按樂圖
阿萱五季名畫師,尤工粉墨含春姿。
君王遊蕩墮聲色,不知聲色傾人國。
開元無逸緻太平,天寶奢風生五兵。
偃月堂近幽薊遠,潛謀不入芙蓉苑。
咸陽行色馬嵬塵,萱筆雖工恐未真。
四海蒼生半魚肉,歸來豈爲香囊哭。
一日重開日月光,黃金卻鑄郭汾陽。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註釋
- 阿萱:指張萱,五代時期的著名畫家。
- 五季:指五代,即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 粉墨:指繪畫用的顏料。
- 春姿:春天的景色或姿態,這裏指畫中人物的青春美貌。
- 聲色:指音樂和美色,常用來形容宮廷的享樂生活。
- 開元:唐玄宗李隆基的年號,代表了一個繁榮的時期。
- 天寶:同樣是唐玄宗的年號,但後期因政治腐敗和安史之亂而聲名狼藉。
- 五兵:指五種兵器,這裏比喻戰爭。
- 偃月堂:指唐玄宗的寢宮。
- 幽薊:指幽州和薊州,即今天的北京一帶。
- 芙蓉苑:指唐玄宗的御花園。
- 咸陽行色:指唐玄宗逃離長安的情景。
- 馬嵬塵:指楊貴妃在馬嵬驛被殺的事件。
- 香囊:古代女子佩戴的香袋,這裏指楊貴妃。
- 郭汾陽:指郭子儀,唐代著名將領,曾在安史之亂中立下赫赫戰功。
翻譯
張萱是五代時期著名的畫家,尤其擅長用彩色顏料描繪出春天的美麗姿態。君王沉溺於音樂和美色之中,卻不知這些享樂足以傾覆國家。開元年間,唐玄宗治國有方,國家太平盛世;而到了天寶年間,奢侈之風盛行,最終引發了戰爭。唐玄宗的寢宮雖近,但幽州和薊州卻遠,他的祕密計劃並未傳入御花園。唐玄宗逃離長安的情景,以及楊貴妃在馬嵬驛被殺的事件,張萱的畫雖然精美,恐怕也難以真實再現。天下百姓多受苦難,唐玄宗歸來後,豈能只爲楊貴妃的香囊而哭泣。一旦國家重新煥發光芒,就像用黃金鑄造的郭子儀一樣,重振國威。
賞析
這首作品通過對張萱畫作的描述,隱喻了唐玄宗從開元盛世的治國到天寶年間的衰敗,以及最終的復興。詩中,「阿萱五季名畫師」一句,既讚揚了張萱的畫技,也通過「尤工粉墨含春姿」暗示了唐玄宗早期的清明政治和國家的繁榮景象。後文則通過對比開元和天寶兩個時期的政治風貌,揭示了唐玄宗晚年的奢侈和國家的危機。最後,以郭子儀的功績作爲象徵,表達了國家復興的希望。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既是對歷史的回顧,也是對未來的展望。
姚公樞
樞字公茂,號雪齋,營州柳城人。後遷洛陽。少篤於學,自期甚高。宋內翰九嘉識其有王佐略。歲壬辰,楊中書惟中與偕覲元太宗,爲燕京行臺郎中,未幾辭去。歲庚戌,元世祖召居潛邸。中統元年,拜東平宣撫使。明年,召拜太子太師,辭不受,改大司農。四年,拜中書左丞。至元五年,出僉河南行省。十年,拜昭文館大學士,詳定禮儀事。十三年,拜翰林學士承旨。十七年薨,年七十八。元貞二年,贈榮祿大夫、少師。至大三年,追贈太師、開府儀同三司,封魯國公,諡文獻。初,雪齋與惟中從太子闊出南征,軍中得名儒趙復,始得程朱之書。後棄官攜家來輝,中堂龕孔子容,旁垂周、兩程、張、邵、司馬六君子像,讀書其間。自板諸經,散之四方。時河內許衡平仲、廣平竇默漢卿並在衛。雪齋時過漢卿茅齋,而平仲亦特造蘇門,盡室相依以居,三人互相講習,而北方之學者始聞進學之序焉。許參政有壬曰:皇元啓運,道復隆古,倡而鳴者爲雪齋姚公。蓋宋、金之際,兵燹頻仍,版帙散亡殆盡,獨首唱經學,闡明斯道,厥後名儒接踵而出,氣運昌隆,文章爾雅,推回瀾障川之功,論者謂文獻公不在禹下雲。
► 25篇诗文
姚公樞的其他作品
- 《 聰仲晦古意廿一首愛而和之仍次其韻 》 —— [ 元 ] 姚公樞
- 《 聰仲晦古意廿一首愛而和之仍次其韻 》 —— [ 元 ] 姚公樞
- 《 聰仲晦古意廿一首愛而和之仍次其韻 》 —— [ 元 ] 姚公樞
- 《 聰仲晦古意廿一首愛而和之仍次其韻 》 —— [ 元 ] 姚公樞
- 《 聰仲晦古意廿一首愛而和之仍次其韻 》 —— [ 元 ] 姚公樞
- 《 聰仲晦古意廿一首愛而和之仍次其韻 》 —— [ 元 ] 姚公樞
- 《 聰仲晦古意廿一首愛而和之仍次其韻 》 —— [ 元 ] 姚公樞
- 《 聰仲晦古意廿一首愛而和之仍次其韻 》 —— [ 元 ] 姚公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