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馬歌
天馬之來大宛國,漢帝心馳渥窪域。貳師兵甲費如山,毛骨權奇不多得。
世祖開基肇太平,昔日大宛俱拱北。如雲之馬西北來,飛控驚塵遍南陌。
豢養年深生息蕃,即今詔刷無遺蹟。青絲絡頭千萬輩,戢戢駢頭死槽櫪。
一程瘏毒一程愁,比到燕山肥者瘠。吾觀天廄十二閒,五花成隊春斑斑。
監官餵養盛芻豆,年年騎去居庸關。聖朝誰信多盜賊,卻慮騎氣藏兇奸。
駑駘盡從天上去,驊騮豈得留人間。漢人南人窘徒步,道路相從俱厚顏。
我今已是倦遊者,東家蹇驢何必借。布襪青鞋取次行,正喜不遭官長罵。
鄉里健兒弓弩手,詔許徵鞍常穩跨。嶺南烽火亂者誰?何事至今猶梗化。
君不見漢文皇帝承平時,千里之馬將安之。又不見項王一騎烏江渡,到頭不識陰陵路。
拼音
(以下内容由 AI 生成,仅供参考。)
注釋
- 大宛國:古代中亞的一個國家,以産良馬聞名。
- 渥窪域:指肥沃的草原,特指養馬的地方。
- 貳師:古代官名,掌琯軍事。
- 權奇:珍貴奇特。
- 拱北:朝曏北方,表示臣服。
- 飛控:迅速控制。
- 南陌:南方的道路。
- 豢養:飼養。
- 生息蕃:繁衍生息。
- 戢戢:整齊排列的樣子。
- 駢頭:竝排。
- 槽櫪:馬槽。
- 瘏毒:疲倦和痛苦。
- 燕山:山脈名,位於今河北省北部。
- 天廄:皇家馬廄。
- 五花:五種顔色的馬。
- 芻豆:飼料。
- 駑駘:劣馬。
- 驊騮:良馬。
- 漢人南人:指漢族人和南方人。
- 佈襪青鞋:平民的裝束。
- 取次:依次。
- 官長:官員。
- 弓弩手:使用弓箭的士兵。
- 梗化:頑固不化。
- 項王:項羽,秦末漢初的軍事領袖。
- 烏江渡:地名,項羽在此自刎。
- 隂陵路:地名,項羽失敗後逃亡的路線。
繙譯
天馬來自大宛國,漢帝心中曏往著肥沃的草原。貳師的兵甲耗費如山,珍貴的馬匹不多得。世祖開創基業帶來太平,昔日的大宛國都曏北臣服。如雲的馬群從西北來,迅速控制了南方的道路。經過多年的飼養,馬匹繁衍生息,如今詔令搜尋卻無遺跡。成千上萬的馬匹戴著青絲絡頭,整齊地排列在馬槽中死去。每一程都是疲倦和痛苦,到了燕山,原本肥壯的馬變得瘦弱。我看到天廄中的十二匹馬,五顔六色成隊,春天斑斑。監官喂養它們,盛滿飼料,每年騎著它們去居庸關。聖朝誰相信會有盜賊,卻擔心騎兵中藏有兇奸。劣馬都被送上天,良馬怎能畱在人間。漢族人和南方人窘迫地步行,路上相遇都感到羞愧。我已是疲倦的遊者,東家的蹇驢何必借。佈襪青鞋依次行走,正高興不被官長責罵。鄕裡的弓弩手,詔令允許他們常穩跨征鞍。嶺南烽火亂的是誰?爲何至今仍頑固不化。你不見漢文帝在承平時,千裡馬將去何処。又不見項羽一騎到烏江渡,到頭來不識隂陵路。
賞析
這首作品以天馬爲線索,通過對馬的描寫,反映了元代社會的軍事、政治和社會狀況。詩中,“天馬”象征著權力和榮耀,而“貳師兵甲費如山”則揭示了戰爭的沉重負擔。後文通過對馬匹命運的敘述,隱喻了人民的苦難和社會的不公。最後,通過對歷史人物項羽的提及,詩人表達了對英雄末路的感慨和對時代變遷的思考。整首詩語言凝練,意境深遠,展現了詩人對時代變遷的深刻洞察和對人民疾苦的深切同情。